藥的特異構思
來源:作者:星明時間:2014-03-16熱度:0次
藥的特異構思
學習經曲作品之四
星明
魯迅小說“藥”,寫于1919年4月,是文學革命的一篇重要作品。深刻革命思想和特異構思,使這篇作品成為現代小說典范。
小說寫了兩個主要人物遭遇,舊民主主義革命者夏瑜,因本家夏三爺告發而被捕入獄后仍然堅貞不瑜,結果被統治者殺害;貧困茶館小老板華老栓兒子小栓患了癆病,老栓為給兒子治病,從劊子手手里買來處決蘸著夏瑜鮮血的饅頭,給兒子當藥吃,但兒子還是死了。原始事件本是華老栓買普通人的血,魯迅把這兩件事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幅怵目驚心的畫面。增強主題思想深刻。革命者不惜犧牲自己生命救命于水火;而他的血竟流得如此寂寞。夏瑜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者形象,他的原型是著名清末革命黨女英雄秋瑾。夏瑜自從入獄后,繼續從事革命宣傳,“勸勞頭造反”,因此遭到牢頭“紅眼睛阿義”毆打,但他不怕挨打,反而“可憐”麻木的阿義充當統治者殉葬品。夏瑜堅定革命意志來原于他堅定信仰,那就是“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 以華老栓為代表的人們如此落后、愚昧,對于代表他們利益的革命者那樣麻木、冷寞。一個為革命拋頭灑熱血,一個卻為他獻出這兩種人物鮮明對比顯示資產階級革命不徹底性。
魯迅歌頌夏瑜是為他的死感到悲哀,魯迅寫華老栓,是為華老栓們麻木感到悲哀。華老栓是這種落后的代表。小說主要通過買藥的情節來表現他精神狀態。他一想到能買到人血饅頭為兒子治病,就“覺爽快”,“仿佛得了神通,有給人們生命本領似的,跨步格外高遠”。看出他的迷信和落后。他根本不會想到,也不可能想到,這饅頭上蘸著的正是為他這樣群眾而犧牲的烈士鮮血,愚蠢地相信這種人血饅頭中“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獲許多幸福。”
當然魯迅寫的愚昧不只是一華老栓,小說寫夏瑜被處決時圍觀的群眾性,那些“頸項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著的“看客”,還有許多在茶館中,傾聽劊子手康大叔議論夏瑜的“坐客”,實際上都是落后華老栓們。當聽到華大叔說到夏瑜遭到阿義打時,對夏瑜精神不理解,都認為夏瑜是“發了瘋了”。這是多么可怕的悲哀!
“藥”的寫作手法和語言運用也是頗具特色。作品無論是事件敘述、場景描寫、還是人物刻畫,都是采用簡潔素描手法,抓住其主要特點。用極準確傳神詞語,三兩筆給讀者深刻印象。如華老栓從劊子手手里買人血饅頭這么幾句話這情節:喂!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一個渾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兩把刀,剌的老栓縮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攤著,一只手卻攝著一個鮮紅的饅頭,那紅的還是一點一點往下滴。
老栓慌忙拿出洋錢,抖抖的想交給他,卻又不敢卻接他的東西。
這段寫了劊子手兇殘和勢力,也表現了華老栓既迷信又恐懼心理,這種人物刻畫如同高明剪影,神態畢現。
夏瑜死了后,小栓接著也死了。夏瑜是被封建統治者屠刀直接殺害的,小栓則是被封建思想屠刀間接殺害的。可悲的是,革命者想拯救群眾而寂寞流盡了血,愚昧的群眾卻在愚昧中吃了革命者的血,一個是沒有找到救治民主的“藥”,一個是吃錯了“藥”。兩條線索,兩種人的命運,通過一人血饅頭契機,交織成一幅血腥社會圖景。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