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風來
----淺談家風
江西地礦局九一六大隊段謨琳
家風,亦為門風,何為“門風”?古有“斯則姦逆之謀,是其庭訓;險薄之行,遂成門風”之說。其實,家風就是為家中后代樹立的一種道德準則和處世方法,是一種價值準則。
位于廬山之下的中華賢母園,其主題即是發(fā)揚傳承的賢母文化“岳母刺字、孟母三遷、歐母以荻畫地、陶母截發(fā)延賓”,其實賢母文化就是家風,它告誡后人:家風正,則人正,以德治家,尚學勵學,愛國報國,以身垂范。家長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表情,都影響著后代的成長和價值觀,若無良好的榜樣在先,家風則是無根之木,無水之源。
凡成大事者,多受積極向上、道德高尚的家風所熏陶,正因為有曾氏的“八字三不信”家訓,終成晚清四大名臣;正因為有周氏家訓的“勤”和“誠”,才有周恩來一生勤儉節(jié)約、鞠躬盡瘁的必然。習近平主席提倡的勤儉節(jié)約、講情義,無不與其家風有關。家風正,則國風興;國風興,則百姓幸。
我從小受到父親“以德服眾、以理服人、勝不驕敗不餒”家風感染,以至于走向社會,自然成了我為人處世的原則。回首學生時代,父親從不會因為考試的失利而紅臉訓人,而是要我們自己分析原因,最后一句“下次努力”是給我的信任和鼓勵。從小到大,姊妹眾多,吵架拌嘴少有,更無翻臉打架之事,相處十分融洽。父親對我們更是一視同仁,從不重男輕女,教育我們要學會分享,不能吃獨食。如今,我們都已經(jīng)成家,甚至有了下一代,自己更是需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把良好的家風一直傳承下去,
讀書時代,曾聞北宋名臣包拯立下遺訓:“后世子孫仕官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作為流芳百世的包青天,一生從不徇私枉法,清正廉潔,對于后代同樣嚴格要求,立下如此嚴厲的家訓,無非是希望后代繼續(xù)傳承為政清廉的家風,不能敗壞家風,遭人吐罵。其實,關于家訓,百家爭鳴,非一家之言,朱子家訓、顏子家訓等,皆為推崇道德。
純正良好的家風在這個物欲橫流充滿誘惑的都市里,尤為重要。為政者,家風不純,流芳百世和遺臭萬年,便在一念之間;從商者,欲榮華富貴還是淪為階下之囚,都離不開優(yōu)良的家風。唯有家風正,才能“出淤泥而不染”。作為地質(zhì)工作者,地質(zhì)“三光榮”精神,便是我們需要傳承發(fā)揚的家風,待和諧家風吹拂神州大地,又是一個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