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美的大海之歌
來源:作者:于向陽時間:2013-10-29熱度:0次
住在海邊、喜歡大海,喜歡寫關于大海的詩歌和散文,當我的第一本散文集結集出版的時候,請島城著名的評論家呂銘康老師幫助寫一個序言,讀著寫好后的序言,很感動!
優美的大海之歌
——于向陽著《大海情韻》序
于向陽是我的好朋友,小我6歲,我們得以相識,以至于相知,完全是以文會友。在2010年到來之際,他突然提出讓我為他即將付梓的散文集《大海情韻》寫篇序時,我頓覺有些受寵若驚,但我們畢竟是老朋友,確實是難以推脫,那就只好老老實實地從命了。
于向陽,筆名:向陽,網名:海歌。1949年生于青島。現在是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山東省青年作家協會會員、青島市作家協會會員、青島市文學沙龍(藍月亮文學社)負責人。他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在報刊雜志發表詩歌、散文、小說等作品。2003年起參與主編由《歲月》合集(作家出版社),2005年主編 《記憶中的顏色》合集(作家出版社),2006年出版詩歌個人專集《大海聽歌》(中國文學出版社),2007年5月主編出版《山海日月情》合集,2008年1月和12月先后主編出版《琴島情韻》和《海天藍月亮》兩本散文集(作家出版社出版),2009年5月和11月先后主編《梅花象春天開放》和《月亮在大海燃燒》兩本散文集(作家出版社)。他在文學創作上收獲頗豐。
我與于向陽是在1973年結識,現在算來也有37年了。那年,我自告奮勇為青島市市南區文化館開辦《市南街頭詩畫》(位于青島繁華的中山路、德縣路口的宣傳櫥窗)并任主編。那時的“文化大革命”正在大打派仗,文學愛好者幾乎沒有發表自己作品的園地。我是為了在這塊文化荒漠上,奮力開辟出這么一小片文學綠洲。酷愛文學的24歲青年于向陽,正是按捺不住自己的文學創作激情,給《街頭詩畫》不斷投來詩稿,很快我們就以文會友,漸漸地成為了文友。他的為人厚道且謙虛好學,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大約是進入新世紀之初,我們在一家書店邂逅相遇。盡管是30年過去了,但他對文學創作的執著卻是有增無減,這與我是非常相同的。他告訴我,現在除了在報刊發表之外,還一直在網絡上發表各類文學作品,他自己還在一些網站的論壇擔任版主。
于向陽不僅寫詩,而且還創作了大量散文。如今他發表、主編了這么多的散文或散文集,確實是令人耳目一新。眾所周知,跨進新世紀以來,散文發展朝氣蓬勃,究其原因:一是人們的生活節奏越發加快了,生存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了,尤其在經濟大潮里闖蕩的人寸時寸金,沒有時間讀長篇文學巨著;可是讀一些小散文,費時不長,茶余飯后,或在緊張的經濟談判空隙里足可以欣賞一番。二是因散文這種文體很適應新世紀時代的要求。散文是個性化,自我言說的、心靈對話性的、生命體驗的、真情實感宣泄的文體。現在每個人的個性越來越鮮明突出,數字化網絡高速發展,都市文明高速發展,信息瞬息萬變,既為人的生命流入了沖突的欲望,也造就了某種程度的擠壓,有一種心靈撫慰的需要。于向陽的散文恰恰適應了這種需要,所寫的作品多是短小精悍,使人讀了感到欣慰、愉悅,滿足了心理上的需要。這是非常的難能可貴。
我在拜讀了于向陽《大海情韻》的全部書稿后,有以下三點體會:
首先是于向陽的散文都是源于生活,這是他的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他寫《櫸林山的夜晚》、《貯水山的月亮》、《我們院里的大槐樹》、《青島的春天》、《懷念我的梧桐樹》、《童年的雪》、《難忘的老屋》、《嶗山仰口茶山行》、《飄在北京的日子》等等,都是他自己的親身經歷,耳聞目睹,我們讀來就會產生身臨其境之感。這就是文學的魅力,實際上就是于向陽文筆的魅力。難怪他的個人感悟是:“人生,好像一首歌,各種旋律始終伴隨著您的生活。時代、是人生之歌的母親河,伴隨著您,也伴隨著我。”
再者就是于向陽的散文很注重“感情就是藝術”。因為他曾經長期寫過大量詩歌,所以在他的散文中能夠著意展開美妙的想象與聯想的翅膀,進行構思寫作。可以說,飽含詩意和感情的散文,總是使人讀來如品甘茗,回味無窮。他在《櫸林山的夜晚》中就深情地寫道:“就這樣,悄悄地,我戀上櫸林山的夜晚,戀上櫸林山的夜晚的靜,戀上櫸林山夜晚靜美的思緒,戀上櫸林山夜晚飄逸的空靈,戀上櫸林山夜晚空闊悠遠的暇思,戀上櫸林山夜晚自由奔波的靈魂。”在《我與月亮相約》中,他飽含感情地寫道:“月光下,我喜歡孤獨地徘徊在沙灘,看月亮,聽海浪,看月亮把海面映成銀色,一排排海浪在月光下像盛開的花叢,向我歡笑,奔跑,在圓月中天的夜晚,在沙灘,獨自看月亮也是一道優美的風景。”他在《落葉的感慨》寫道:“我感到小小的葉子也值得贊美,葉子的一生全部奉獻給人們,最后悄然離開,和大地擁抱,化為泥土,變成植物的肥料。聯想到我們平凡百姓中的每一個人,人的生命也很短暫,在幾十年的生命拼搏中,雖然沒有驚天動地的事業業績,但是,只要你在平凡的崗位認真地工作,不斷地學習,善待你的家人和朋友,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那你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無愧于自己,無愧于人民的人。”顯而易見,于向陽很清楚:散文是心靈的歌,側重于表達作者內心的體驗和抒發真情實感。感人心者莫過于情,感情是賦予各類藝術散文生命力的基因。優秀散文中的哲理,大都不是一般的干巴巴的議論,而是蘊含在生活情感中的哲思,是蘸滿審美情感汁液的理念,在對人物事物景物感悟的過程中有情感的參與,分析升華的結果有情感的融入,寓理于情,讀之可在感情的熏陶感染下感悟到生活具象深層的哲理。散文是心靈的歌,側重于表達作者內心的體驗和抒發真情實感。
三是語言樸實無華。于向陽的散文,顯然一直是在這方面努力。讀他的散文,就如同是聽他在語氣平和地娓娓道來,著名散文家孫犁說過:“凡是長時期被人稱誦的名篇,都是感情真實,文字樸實之作。”這是非常精辟地概括。樸素美是因為,樸素縮短了散文家與作品的距離,顯得真,是真情實感的記錄;樸素縮短了作品與生活的距離,顯得實,是身邊生活的反映;樸素縮短了作品與讀者的距離,顯得親,如品茗促膝抵掌談心。高爾基就說過:“一切美的東西都是十分樸素的,因為樸素就是美”。于向陽在《冬日的心情》里毫無雕琢地坦言:“我是一個曾經的老知青,種過田,教過書。自從兒子在2002年離開青島去北京求學、創業,我感悟的好多人生哲理就沒有辦法天天對他講,通電話也就是吃飯,睡覺,穿衣等囑咐。現在,我們哪個年代的人大家都是一樣,只有一個獨生子女,孩子不在身邊就像少許多許多,也經常感到空虛和孤獨,上班的時候是熙熙攘攘的人流,擠車,計算,報表。業余時間就是網絡。聚會。然后只有在晚上才能孤獨的在電腦前尋找那一絲溫暖的曙光。”在《我的童年的快樂》中寫道:“我的童年時代是怎樣呢?那個時代沒有計劃生育,由于父母養育我們七個兄弟姐妹,擠住在不到十六平方米的一間平房,生活很清苦,我們的穿衣吃飯是父母的主要負擔。幸虧那個時代是計劃經濟年代,買布要布票,買糧要糧票。買油要油票。我們的衣服先由老大穿,穿小了然后給老二,最后像遞接力棒一樣傳到老小穿的時候,已經是補丁加補丁了……”多么真切實在的話語,相當感人肺腑。
現在,于向陽已經退休,還被一個房地產單位請去繼續工作,而他的業余時間更是忙忙碌碌。原因是他除了自己繼續刻苦讀書寫作外,還一直完全是義務性質地忙于網絡幾個論壇的組織管理工作。像是青島新聞網的《蹉跎歲月》就是他擔任第一版主,欄目始終搞得紅紅火火,人氣很旺。他不僅在網絡上發起活動,并且還經常組織網友們開展各種面對面聯誼活動,彼此直接切磋交流,增進感情。許多網友由于有了于向陽的這個網絡平臺,得以發表了不少文章,而于向陽又把這些網友們的作品匯編成一本本散文集出版。年逾八旬的軍隊離休干部王宗云,就是因為經常在于向陽主管的網絡欄目發表作品,而被于向陽引薦成為了青島市作家協會和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其實這種類似情況,還有經常活躍在這個欄目的30 多位網友。于向陽這種助人為樂精神,真乃令人嘆為觀止,可敬之至。難怪他主管的這些網絡文學欄目總是好評如潮,獲得獎勵。
當今時代對散文的呼喚,要有思索,要有理念,詩意地關愛世界,關照生命,關注弱勢群體,摒棄精神墮落,“以人為本”和對生活前進有哲思啟示的散文。我欣喜地發現,我的好朋友于向陽正是在這方面繼續努力著。我衷心祝愿他在文學創作上,能夠獲得更大的成功,能夠聽到他更多優美的大海之歌……
2010-1-10于青島“夾縫齋”
(呂銘康:作家、文藝評論家。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電影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理事)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