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透紙背的功夫——讀恩師易友芳著《八旬記事》一書有感
來源:作者:周明軍時間:2013-10-17熱度:0次
力透紙背的功夫
——讀恩師易友芳著《八旬記事》一書有感
□周明軍
去年12月6日,我和龍廣軍、肖和良、羅安江、諶海英、易秀蓮、易海濤等七位初中同學來到洪江市塘灣鎮巖潭壩,參加班主任易友芳老師80壽宴。離開時,我用手機請師妹格平給我們七人和恩師照了張合影。當年12月31日在黔城舉行分別30年同學會上,老師給我說了,他正在寫本書,屆時給我們送來。不到九個月時間,他的書《八旬記事》如期出版。想不到的是,這本書多達20萬字,均是他一筆一筆的手寫出來的。十分漂亮的一手鋼筆字,正如一本鋼筆書法集。
老師可謂是真正的大師級人物,他在其人生歲月的磨礪中,琴棋書畫,吹拉彈唱,樣樣在行,功夫達到了力透紙背的高度。《八旬記事》一書,80高齡的老先生花9個月270多個日子大功告成,用鋼筆書寫20萬字,平均每天書寫1000字左右。
我們知道,書法拼的不僅是筆力功底,對于如此年邁的先生,一筆一筆的謄寫,一字一字的累積,單是“坐功”就成了巨大的考驗,更何況先生還有眼睛老花,鼻子流血和腳骨神經疼痛等多種疾病。一般人確實身體早吃不消了。真想不到,他擁有何等健康的的身體和超強的毅力,才能完成如此令人稱羨的書法和作品。
書的封面是彩色的,上面標有“八旬記事”四個大字,封面右邊是他80壽宴時的自創對聯:“憶過去七旬壽誕譽為古稀;觀今朝八十生日亦覺尋常”。封面下方就是我們7位同學參加他壽宴后在他家門口的合影。這是一張很有風水的照片,對此,我和易海濤同學在QQ對話中有過討論。書的封底是老師的自述:易友芳,男,1932年11月3日出生,塘灣人。人民教師退休,性格達觀,與世無爭,在琴棋書畫、吹拉彈唱等方面頗有造詣。育有一子四女,如今妻賢子孝,兒孫滿堂,正享天倫。附有老師和師母的合影,顯得恩愛慈祥,幸福無比!
書的《前言》和《后記》均為彩色銅版紙印制,也都是老師的外甥女肖小花所作,經費也由她解決,她是一位80后,既是一位醫生,也是一位文學愛好者。她在《前言》中說:當我接過這本書時,我震撼了!多么工整漂亮的字,多么甜美溫馨的內容,字里行間都是對家庭的關懷,對生活的熱愛。為了讓更多的家人學習、傳閱外公博愛無私、樂于奉獻的寶貴精神,我決定復制這本書,以求每位家人人手一冊。我認為,沒有任何字體、任何形式可以取代外公珍貴的手跡。請收到此書的人仔細閱讀,好好珍藏!
全書分為《家瑣紀要》和《園外筆耕》兩部分。《家瑣紀要》分《家書選摘》、《家事概記》、《家人生辰》、《病歷記載》、《本人簡介》、《人情往來》、《讀閱隨筆》以及老師的兩位岳父《家族派系表》共十大章節。特別是《家書選摘》又選擇了23封晚輩的來信,一一配了標題,如老師的兒子易為均的《望母速臨》、《望父解饑》,女兒格平的《禮贊父為》、慈平的《難忘師恩》、立平的《千里思親》等等,每一封家書都是歲月和親情的記載,溫馨感人,令人難忘。還有《讀閱隨筆》中分為做《人哲理》、《古今趣談》、《讀報筆記》、《人生感悟》和《保健常識》五章,給人以啟迪、以鼓舞、以激勵,從中可以感悟出一位80歲老人的健康人生歷程和享受天倫之樂的幸福。
書的第二部分《園外筆耕》,全部是老師業余時間所創作的詩詞作品以及他的自傳,還有他的父母軼事,對三位妻子的回憶和感激。讀來感慨不已,深為老師的孝心和愛心而感動。老師在《自傳》中寫了自己80年以來的歷程,并于2008年秋以長詩的形式,以《走過的歷程》分“受寵與好學”、“就業與磨練”、“刻苦與奮進”、“忠告與順心”,“退休與秋實”等五章節全面概括自己的一生。《憶伴侶》一文全面記載了老師三次婚姻的故事。讀來感慨萬端,噓噓不已。三位師母都是賢妻良母,小家碧玉。第一位師母因病于1961年3月15日去世,享年30歲,為老師留下一雙兒女;第二位師母原是花鼓戲劇團演員, 與老師一見鐘情。1963年5月結婚后,103天后因戶口和勞動關系等問題,與老師離婚,但從字里行間,可以看出老師對她的真愛。第三位師母,自1964年冬天嫁給老師后,勤儉持家,吃苦耐勞,為老師生下三個女兒。老師說:師母來我家由農村轉為城鎮,由貧困轉為自給,子女由學校轉為單位,她功不可沒。為老師的愛情歡呼,為老師的情史驕傲,為老師的真情佩服。
友芳老師是我30年前的初中班主任,他教我的語文。我一直記得他在班上朗誦我的作文的情景(好像是改寫《石壕吏》),他模仿文中的官吏說:“死老頭子,你老實聽著,今天,老子抓了你的兒子,以后還會來抓你的孫子哦”。記得一次老師因重感冒上課時說不出話,只好努力在黑板上板書。下課后,我幫他將教案,凳子搬到他房間時,他嘶啞的說道“謝謝你”讓我終生難忘;分別后,我們在洗馬市場相逢時,他緊緊握住我的手,關心的問這問那,讓我手留余香。這是我人生歷程中的第一次成人后的握手啊!記得1982年6月,我校15位同學從洗馬中學到塘灣中學參加黔陽一中單獨招生考試。期間,我與1981年調來塘灣中學的老師系分別后第一次見面。他贈送了我一本筆記本,在扉頁上他贈詩一首《贈送周明軍同學》:兩年相處情意深,今日重逢喜氣盈。愿你再揚勤奮帆,無限風光自登臨。后我以全校第3名的成績考入黔陽一中。
記得2002年3月,他收到我郵寄給他的《巖鷹洞神奇故事》一書后,他寫了一首詩歌給我,標題是《讀周君(學生)著“巖鷹洞神奇故事”有感》:巖深鎖在山澗,歷時千載只等閑。終有能人發現日,扶搖直上沖霄漢。老師的這兩首詩也放在書的第二部分的最前面。可見老師對我的器重和關懷。
1979年9月,在洗馬中學與老師相識后至今30余年,我與老師保持通信聯系20年,收集老師書信裝訂成本,時時激勵我熱愛學習、扎實工作。記得是1979年我讀初一時,班主任對第一次段考后的成績進行通報。當宣布我為全班第一,全校第二名時,他說:周明軍同學考入學校前,不是來自重點學校,而是很一般的村小。可以說,他是出污泥而不染,像荷花一般的開在我們822班,爭得了榮譽。這就是我第一次對荷花的印象。后來,我又被評為懷化地區三好學生,出席了全區“三好學生”表彰大會。正是老師如此高規格的評價,一下子鼓舞了我的信心,使我在今后的學習生涯中,步步為營,走向成功!
老師一生勤學,好學上進,從事一輩子教育工作,在52歲時的1985年,獲得自學考試大專文憑;在57歲時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他說:我這顆不起眼的小水珠,也折射出黨政的英明領導,時代文明進步的光環。沒有黨的領導,也就沒有時代文明的進步,也就沒有我的一切。
由此,我也說,沒有老師的關懷和培養,也就沒有我的進步和收獲;沒有恩師的幫助和教育,也就沒有我的一切。此時此刻,我祝愿老師身體健康,長命百歲!
天涯海角有窮時,師恩難忘無限情!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