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時花濺淚——宋宏建文集《子夜捻香》序
來源:作者:郭友釗時間:2013-11-11熱度:0次
感時花濺淚
郭友釗
夜,子夜,一盞明亮的孤燈,滿天明亮的繁星或孤單的明月,滿紙閃爍的文字或獨樹一幟的文章,這部用三年多的時間寫成的書,當稱之為《子夜星眸》?作家宋宏建猶豫不決。
在洛陽牡丹花剛剛竄出一片片土褐色的子葉之時,宏建兄讓我一讀書稿。對于宏建兄出版的作品,諸如《蔽掃自珍》、《流年青詞》等,我是熟悉的、喜歡的。有幸成為宏建兄新著的第一批讀者,亦是欣然的、渴望的。美釀一般的二十萬字,慢慢品味了二個多月。在觀賞紛紛綻放的河州牡丹之時,宏建兄來電說,更書名為《子夜捻香》。
我覺得“捻香”比“星眸”更確切,更適合于宏建兄對文學、對生活的虔誠禮拜——
一、尋常題材
《子夜捻香》分“故鄉速寫”、“舌間記憶”、“家譜素描”等卷,各有其側重——
“故鄉速寫”卷,寫黃河與洛河之間的北邙山,北邙山巔宏建兄出生地鳳凰臺村,村頭光滑的石碾,石碾呀吱作響時作者的童年,童年時的饑饉,饑饉中靠山窯頂上掛著紅燈籠一般甜蜜的二棵柿子樹,從柿子樹上可望見青黃交接的小麥、油菜以及房前屋后的麻雀、蟈蟈和被稱為“飛黃騰達”的蝗蟲……當然,還有在鄭州城里宏建兄孤寂中偶遇的蛐蛐、守望的紫藤、邂逅的戴在瘋女人頭頂上的野菊、祈盼白茫茫的冬雪以及雪片紛至沓來時枯荷的律動……那個時期的村、這個時代的城,屬于田園況態的,宏建兄便俯首拾起,再舍不得放下了。
“舌間記憶”卷,最憶的是“扁食”,那是宏建兄母親的話:“建好吃烙饃、好吃扁食(餃子)。”母親幾度鄭重其事、極為困難籌備的扁食,為一家的過年、為兄弟的參軍、為自己的升學,一一均標志人生路上屈指可數的里程碑,也是時代及母愛的縮影,宏建兄刻骨銘心;還有那“饸饹”、“碾轉”、“榆錢兒”,一同是時代的記憶。當然,還具有千年歷史文化沉淀的美食,如洛陽的水席、肉湯、漿面條,如河南的燴面,如陜西的圪坨、重慶的火鍋、貴州的酸湯魚……故鄉的美食養育了筋骨,異綿的美食激發了靈感,宏建兄的字里行間,洋溢著感激之情。
“家譜素描”卷,首先淡描“宋”姓的由來與演變,列出了自古而來出類拔萃的宋氏人物,宏建兄為之自豪,追索自己的影子,或許隱含了自己的上進、奮斗,也光了宗、耀了祖。但這不是本輯的重點。本輯重彩回憶父母之愛,濃墨記述閨房之樂。家境各異,父母之愛的形態千差萬別,但本質或許一樣,那就是無私、那就是奉獻,為了子女無私地奉獻出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而人生在世,由嗷嗷待哺經節節拔高再回歸泥土,前段由父母呵護,后段由妻女相伴,同心協力、同舟共濟、同甘共苦……愛在涌動,愛在傳承,宏建兄把愛傾情筆端,表達了一種感恩之意。
《子夜捻香》另設“時光書簡”和“閑庭走筆”兩卷。我觀之,五卷的題材均系日常生活,人人均遇。尋常題材,宏建兄文章以有何特色?
二、工筆文章
1978年8月底,宏建兄在他母親含淚注視下吃上了“扁食”,邁進了高等學府,學習中文專業。從此,宏建兄不僅需要“紅薯湯,紅薯饃”,更需要的是諸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艷陽天》等精神食糧。春心淋雨,用方塊字碼文章、成作家的種子,在肥沃的中原厚土里扎根、發芽、破土。1982年在校報發表文章起,宏建兄便一發不可收,先后出版了《庖丁操廚錄》、《求求你拋個媚眼過來》、《2006年的第一場酒》、《虹與劍》、《雪泥鴻爪》等小說集、散文集、隨筆集8部,可謂碩果累累。
縱觀宏建兄文學作品的特點,我覺得用“工筆文章”喻之比較適宜。工筆,本為國畫的技法,其特點是用筆精謹細膩,通過“描”、“染”等技巧,使畫品“巧密而精細”,達到“取神得形,以線立形,以形達意”形神融為一體的藝術效果。
“古今十八描”,每種描,均以“細”求之。宏建兄的狀物描景,可謂精細。如“紫藤”一文對紫藤花的“描”:
“綻放的紫藤花指甲蓋兒大小,一群群信鴿般扇動著翅膀飛翔,外面的花瓣由白漸粉,淺紫、藍紫再到深紫;里層三瓣為純正的紫色,宛若慈祥的母親給嬰兒喂奶,羞答答摟抱著乳白色憨態可掬的花蕊;而那枝頭尚未啟封的花苞,依然十月懷胎的少婦一般,幸福地陶醉在一襲高貴、優雅的紫藍袍內。”
短短的百多字,描了紫藤花的花苞、花瓣、花蕊,其中還繪了外層、里層5種顏色的花瓣,多為精細!
繪出紫藤花花瓣“由白漸粉、淺紫、藍紫再到深紫”的寫法,如工筆畫中的“染”,是對作品色彩的處理。工筆畫中,“染”有12種,如干染、潤染、濕染等。宏建兄使用了“第13種”,屬于時間或者歷史,是文化方面的“渲染”,由此營造豐富的意象。如“蛐蛐兒”一文,用《詩經》的“七月”、唐代杜甫的“促織”、宋代張镃的“滿庭芳·促織兒”等,層層渲染了拼搏路上人到中年的宏建兄“身在異鄉為異客”的鄉愁。
“工筆文章”,只是對宏建兄文學作品的印象,無力對其“工筆”的技法一一深入分析,在此提出,只想由之拋磚引玉。
三、雅致生活
1982年夏,宏建兄走出校門,自詡為“非著名文學愛好者。”還自創不算名言的警句“文學乃俺的情婦。”宏建兄對待這位“情婦”,可謂情意綿綿無絕期。當教師十年、當地質隊員近二十年,“書讀多了,便生發感悟;有了思索,便傾注筆端。”從筆端奔涌而出的二百多萬文字,只自謙為“自娛自樂”。娛樂的水平如何?宏建兄達到的境界便是“讀書之樂樂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寫作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人。”
有一輩子攜手這位高貴的“情婦”,宏建兄因此擁有別樣的雅致生活。一些人欣賞“雨打芭蕉”,一些人欣賞“枯荷聽雨”,宏建兄卻達到另外的境界:“枯荷聽雪”——我想,下雨的時候,即使冬天,荷還不太枯;下雪的時候,即使秋天,荷已枯透;雪比雨輕,雪比雨柔,柔柔的雪輕輕地落在枯透的荷葉之上,有什么樣的聲音?我淚眼迷離地閱讀如下的文字,仿佛望見宏建兄緊緊地摟著他的“情婦”——
枯荷聽雪,那是怎樣一種難得的寧馨啊!都市的喧囂,人間的煩惱,生存的坎坷,所有一切的榮辱毀譽,此時此刻,都在一首窸窸窣窣、窣窣窸窸的雅音古樂里淡化了,遠遁了。荷長一秋,人生一世,如果能夠靜下心來,獨坐湖邊,陪枯荷聽雪,靈魂豈非洗凈鉛華,達到了本色的境界?
西風漸緊,雪花漸濃,環顧周身,感覺又凝重了幾分。我閉上眼睛,張開鼻翼,深吸一口長氣,任那落雪如泣如訴,在我滿頭灰白的發絲間恣意流動;任那音符嘻嘻蓮娃,在我半世滄桑的臉頰上縱情彈撥。我想等我七老八十的晚年,如果能在煌煌燃燒的夕陽殘照之下,抑或千樹萬樹梨花霏霏之間,優雅地挽著糟糠老妻穩坐雕欄,與枯荷一樣默默無語,與枯荷一樣鎮定自若,一邊贊嘆青春的美麗和永恒,一邊感悟生命的浪漫和短促,一邊吟誦蒹葭蒼蒼里青澀熾熱的戀歌,一邊守望白露為霜里牽手扶桑的歲月,那該是怎樣一幅凄婉動人、但卻美輪美奐的圖畫啊!
……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