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于生活的美與藝術
來源:作者:于向陽時間:2013-06-06熱度:0次
我們看任何事物,包括看一幅畫或者讀一首詩,獲得人們認同的方式,首先要看到的是從事物和詩(畫)的表面,一個有靈魂,有語言或圖形色彩堆砌起來的合理結構;深入一點,我們會通過這些事物的靈魂和語言或者色彩去建構符合時代的故事和形象體系;接下來,我們會從這個故事當中尋找心靈外化出的故事的自我,從中看到作者自由境界,體會到他的靈魂結晶外化成的作品,達到美的共識。
黑格爾說過:“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就是說美是具有內容和形象的,那何謂理念呢?用一句極其簡單的話概括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能夠說出來的道都不是真正的道。這樣講吧,“理念”是一種很高的境界。我們所說的文學也好,詩詞也好既然是對美的創造,那就不能局限在反映生活塑造的藝術形象上了。
在七十年代,我還在服務業工作,在工作之余,認識了我國著名的畫家楊克山老師,那時他在青島市展覽工作室從事美術工作,當他來到我的工作單位回訪我的時候,我正在寫黑板報表揚我們企業的好人好事,他很想幫助我, 主動對我講:“我在您們院內這面墻上畫一幅毛主席去安源的像好嗎?”在哪個時代,在我們接待全國各地客人的服務性企業也就是需要那樣的素材,但是那時也不允許畫脫離政治以外的任何藝術作品,楊克山老師那幅壯麗的畫卷一直在院子里呆到1978年,我們單位的房子大修,院子粉刷裝修后才沒有了。后來,聽說楊克山老師去了北京軍事博物館,成為我國著名的畫家后我再也沒有見到他!
我想:為什么蘇軾的一首《十年生死兩茫茫》可以傳頌千古?為什么凡。高的《向日葵》可以價值連城?為什么羅丹的雕塑可以萬人矚目?因為藝術是現實的反映,他們反映現實,我們也在反映現實,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大的差異?其實這種差異不在于別的,而在于人生境界的高低,在于個人對社會對人生對自我的把握程度。
藝術一直是伴隨著人類文明的成果,古埃及的金字塔,中國的萬里長城。北京的故宮,等都是人類文明的藝術創造,這里還有中國古代神話、先秦散文、古希臘神話和史詩,中國的四大發明,敦煌的窯洞壁畫都是明證。古往今來,哲人學者對藝術都有研究,為后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財富。
當我們在游覽一個偉大的古建筑,就象讀一首詩,是否能讀懂古建筑的內涵,其中的故事,然后再發出由衷的感慨。每個人的藝術修養的不同,本身所具有的內涵不同,所以創作出作品的內涵也不相同,人們總是尋找與自己心靈最契合或最接近的部分產生回應,所以從對別人作品的回應能反映出自己內心的風格,這當然是無庸質疑的。
所以說藝術家也好,詩人也好,一個作者的創作過程就是精神修煉的過程,無論他用什么表達方式,他所表現的都是自己,高尚也好,卑劣也好,任憑眾人評判。換句話說,就是真正的藝術家或者詩人肯定具有高尚而富有詩意的靈魂,他的經歷坎坷而又豐富多彩,而一個見識短淺,性格閉塞,靈魂卑劣的人是不可能寫出真正的藝術作品的。
藝術來源于生活,生活來源與民眾,所謂的“陽春白雪”很難表現出“下里巴人”的生活,人在世界上的最終目的是生存,也就是說人類最大的敵人是死亡。怎樣表現人類生存的方式,放眼觀看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追求和生活:有人追求財富,有人追求權利;有人追求理想,有人追逐愛情,有人皈依佛教,寄希望于來世;有人醉生夢死、放浪形骸;也有人得過且過。看起來豐富多采,實際上是為了什么呢?是為了給自己創造一個夢幻般的世界,所以,人們創造了詩詞,人們創造了文化,人們創造了藝術,人們創造了美,美學的至高境界也就是藝術的至高境界。
很喜歡讀紅樓夢和我國的唐詩宋詞,也很喜歡讀毛主席詩詞,喜歡那種意境,那種氣魄,賈不賈,白玉為堂金做馬,阿房宮,三百里,裝不下金陵的一個吏,短短的幾句,道出了一個時代的縮影。
“雄關漫道金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這是多么豪邁的詩句。也是鞭策和鼓勵我們這一代人的警句和導語,太陽每天都是新的,藝術沒有止境,人民對美的追求也沒有止境!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