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偉大叫平凡
來源:作者:偏說時間:2013-04-28熱度:0次
--讀《生命在大地上閃光》有感
韋壽增,一個響徹大江南北的名字,一個年僅31歲便倒在工作崗位上的默默無聞的國土英雄。
關于他的事跡,各大媒體早有報道,我們單位也通過各種形式多次組織學習,應該說是非常熟悉了。然而讀了陳國棟等人合著的長篇報告文學《生命在大地上閃光》之后,我卻又一次被深深地折服和感動了。
我得承認,《生命在大地上閃光》是一部既有專業性,又有可讀性;既有學術價值,又有審美價值的一部長篇力作。作者通過扎實的采訪,深入的挖掘,以飽含深情的筆觸,生動鮮活的事例,圖文并茂、全方位、立體化地講述了一位普通的國土資源所所長的生命軌跡和感人事跡,雖平凡卻震撼人心。跟隨作者的筆觸,我身不由已地走進了廣西壯族自治區靖西縣安寧鄉那片厚重深沉的紅土地,那一座座山村,一條條河流,一道道溝坎,一片片密林以及領導的囑托,同事的關心,親人的期盼,鄉親們的贊許……一切的一切,仿佛我都親身經歷過,是那么的熟悉和親切。
韋壽增相貌平平。看到他那張身穿迷彩服的遺像,黝黑的臉龐,濃密的眉毛,厚厚的嘴唇,讓我想起了當兵時一位很要好的戰友。我那位戰友不僅長的跟韋壽增很像,而且也跟韋壽增一樣是個認真勤勞節儉的人,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的多。由此,我也相信本書作者關于“相由心生”的說法:一眼瞧過去,就讓人覺得這個人老實,值得信任。
當我讀到韋壽增在邊遠落后的安寧鄉已工作了11年,有人勸他在縣國土系統崗位調整時向領導提提,爭取能夠進城或調到離城較近的鄉鎮,方便照顧家人,而韋壽增卻只是笑笑說:“還沒想過這個事,安寧也好,縣城也好,在哪里都是搞國土資源工作……我聽組織的安排。”頓時,腦海中浮現出一個質樸憨厚的農村阿哥的形象。在靖西高速公路項目征地工作中,韋壽增冒著凜冽的寒風,忍著病疼的折磨,忘我地堅持工作。有人勸他回駐地休息,他卻搖搖頭說:“我還得行,還是干完活再回去,不能讓群眾白跑一趟。”這些再尋常不過的話語,讀來卻是那么感人。雖未親歷,猶似親聞。特別是讀到韋壽增因勞累過度去世后,他的妻子賴曼芳用盡力氣緊緊地抱著,泣不成聲地說:“你這是怎么啦?早上出來還好好的。走,回家!我們回家去,回家去……我的鼻子一酸,眼角溢出了淚水。
韋壽增沒有叱咤風云的本領,沒有波瀾壯闊的經歷,也沒有彪炳千秋的豐功偉績。他只是在平凡的崗位上做著平凡的工作。然而正是這“平凡”二字,顛覆了我對人生價值的看法。我從小就仰慕英雄,如“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岳飛,“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譚嗣同等等。每次讀他們的故事,總讓我心潮澎湃,熱血沸騰,認為英雄就應該象他們那樣,武功蓋世,藐視一切,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將傾。而讀了韋壽增的事跡后,卻讓我在唏噓之余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跟那些風云人物相比,他是那么的平凡和渺小,然而他的故事卻被編成壯鄉山歌在民眾中傳唱,他的事跡也很普通,卻讓千千萬萬的人為之動容,就連共和國的部長也感動的流下熱淚。這是為什么呢?書中已給出了答案:把偉大的人生理想融入平凡的具體工作,做好每一項具體工作,哪怕只是螺釘螺帽的工作,也依然會推動整個國土資源事業前進的步伐。正所謂:露珠雖小,卻可以折射出整個太陽的光輝。
作者還在采訪手記中提到,生命的長度,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有限的,而生命的廣度和深度,卻會因為每個人生命過程中的所作所為而各有不同。我對此深有同感,記得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有句名言:什么叫做不簡單?能夠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簡單;什么叫做不容易?大家公認的、非常容易的事情非常認真地做好它,就是不容易。而這兩點韋壽增都做到了。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認真執著地做好他份內的事,只知付出,不知索取,只問耕耘,不問收獲。他以一個普通勞動者樸素的情感,深愛著腳下的那片土地和在那片土地上生活著的人民,他的愛就體現在那些平凡的、點點滴滴的細節當中。他以31歲的短暫生命,書寫了一個大大的“人”字。正如網友梔子花開所言,看似平凡,卻頂天立地。
2013年4月28日作于高密家中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