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岸《山林雪意》(組詩)解讀(一)
來源:作者:趙春華時間:2013-05-03熱度:0次
《山林雪意》(組詩)左岸
雪中行
天穹像爐膛熄滅的火焰
傾倒出來的灰燼,在空中逐漸轉世
爐灰越來越白,新鮮的小傘兵
它們自由自在地往下滑落
山崗,河面,樹椏,鳥禽,枯草
最早落下的,融化了
這些蒼白的螞蟻,天空的孩子
一個挨著一個,躺在大地上
輕輕地睡去。當然它們沒有忘記
鉆進我的衣領里,讓我足足打了一個激靈
這時的我成了一列小火車
嘴里不斷冒出團團白煙
忘懷的我決定丟掉過去甚至詩歌
我想像我的身上
落滿溫暖的乳粉,而當我
與父親留下的腳印重疊的時候
大雪已沒到我的膝蓋。回頭望去
由我雙腳踩出的一個個雪窟窿
已被更大的寂靜填平
解讀:這是詩人雪中行之感受,詩人的感受是獨特的,想象力豐富,語言洋洋灑灑,把雪天的天穹比喻成爐膛熄滅的火焰,把天空飄下的雪花比喻成越來越白的爐灰、蒼白的螞蟻,這是極富創造性的比喻。雪中行走的我此時此刻“成了一列小火車,嘴里不斷冒出團團白煙,”這也是很生動形象的。詩的落腳點在我“與父親留下的腳印重疊的時候”,大雪已沒到我的膝蓋,回望是我“雙腳踩出的一個個雪窟窿 已被更大的寂靜填平”——這是一幅茫茫雪野的畫面,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讀來意猶未盡。
2013-1-5小寒
雪地野雞
沒有風,大雪片片直線往下掉
眼睛里的景物都在白色斑點中變形
河流一再后退,直到分不清哪是河哪是岸
巖石的白發向南飄散,找不到終端
這不影響它的沉思
仿佛是上帝安排的信使,一只野雞
在它的面前不斷梳理自己
火紅的羽毛,強烈的反差
使落日有了被什么咬了一口的印象
它更像陪襯,更像錯誤的紅色
在世界仿佛就剩下我的的剎那
我確信我抓住了風
2013-1-5小寒
解讀:紅與白巨大的反差,又多么像是飛雪迎春中的點點梅花,是中國畫寫意。那火紅的羽毛雖說是陪襯,但就是在這一瞬間,作者確信自己抓住了風,抓住了所要表達的突破口,抓住了關鍵的意象,這正是寫詩所需要的。
冬日朝陽
天空像巨大的藍色瓷瓶
聳立在山之巔
越到邊緣越顯得虛無
朝陽從冰雪中抽出雙腳
在包裹白雪的樹枝上行走
跳躍、駐足、躺臥,金粉一般
閃爍耀眼的黃斑,重量使它
紛紛墜落,經過還掛在枝頭的榛子
掉進松鼠們張開的嘴里
一切都是如此遵循自然法則
沒有半點做作。我突然有了懺悔
我希望我戴的皮帽
還原出一只從前的狐貍
從我頭上逃亡
2013-1-6
解讀:詩的開頭是景色的描寫,而后以相當的篇幅寫冬日朝陽,細膩而有趣。記得四十年前我也這樣的境遇,置身這樣的氛圍,但那時我還沒有與詩歌結緣,所以感受停留在這一階段,沒有產生懺悔的可能,也不會想象出皮帽還原一只從前的狐貍。作者想到了,這是詩人的想象力。想象力是成就詩人的關鍵,而這種奇特的想象不是任何人能夠發現的。這就是詩人的成功,是走向詩的橋梁。
林中的霧凇
雪花停止了怒放
冷丁一看,世界少了數不清的東西
快樂的山路,也沒了蹤影
到處都是冰雪散發的鮮香
我品嘗著空氣最原始的滋味
感覺身體純潔起來
近前的一些年輕樹木
它們揚起毛絨絨的鹿茸角
小一點的灌木,讓我想起白色的珊瑚島
遠處高大的蒙古柞林、椴樹林
變成巨大的象牙,一株孤獨的雪松
像是躍出懸崖的彎月
這時,我從一只花田雞的眼睛里
偶然看到了我:一個雪人
一個思想復雜的歌者,如何不動聲地
一點點被大自然吸收掉的快感
2013-1-8三九第一天
解讀:雖然寫的有些散文化,但不乏詩意,林中的景色栩栩如生收入眼底,詩人的感受也很細膩真實,作者的想象力還是可圈可點的。林中的景色是秀色可餐的,詩人給予我們這樣的感覺,身臨其境,景與神的融合,心與景的統一,讀來令人如醉如癡,似乎自己也有些快感。
親近白樺林
柱著一根枯樹枝
我步入白樺林地帶,大雪剛停
冷風還沒有形成,朝陽像未成形的果凍
初生的光芒穿過縱橫交錯的枝杈
形成千萬條日光燈管
斜躺在雪地上,自由閃亮
白樺樹一棵挨著一棵
士兵一樣筆直地站著
我潛意識地聽見舊軍號攝魂的聲音
穿越時空帶來的懷想
樺樹皮凸凹起伏
想起家鄉大連龜裂石的摸樣
樹干黑白相間,多像白晝與夜晚
不可分割。它們是時光的父親與母親
我的心突然打開了一扇門扉
悟出唯有“善者生存”
才能真正享受到
“悲心覺醒的黎明時刻”
2013-1-9三九第二天上午11點
解讀:在朝陽還未升起的時刻親近白樺林,所見所描述的情景是真實可信的,這種感受也很形象真實。隨著詩人一起走向白樺林,白樺樹的枝杈的確像是千萬條日光燈管,白樺樹一棵挨著一棵,也的確像“士兵一樣筆直地站著”,此時此刻詩人的想象力進一步推進:“我潛意識地聽見舊軍號攝魂的聲音”, “穿越時空帶來的懷想”,“ 想起家鄉大連龜裂石的摸樣”,使詩的空間十分遼闊,增加了詩的張力。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