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長補短求進步——讀《中國缺什么,日本缺什么》
來源:作者:紹河時間:2013-05-03熱度:0次
揚長補短求進步
——讀《中國缺什么,日本缺什么》
石紹河
關注、剖析中國人的人性劣根,針砭國民性的痼疾,一直是當下不絕的話題。如最近出版的《郁悶的中國人》、《糾結的中國人》、《忐忑的中國人》、《中國人的焦慮從哪里來》等,就直面當下中國社會的痼疾,堪稱關注中國社會、關注底層人生的良心之作。這些著作為中國之憂而憂,為中國之焦慮而焦慮,為中國之忐忑而忐忑,但作者太關心腳下的土地,似乎缺少國際視野性的比對。
最近,我在工作之余,欣喜地讀完了近藤大介的《中國缺什么,日本缺什么》一書,眼前豁然一亮,感覺別有新意。中國缺什么,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中國病在哪里?通過近藤大介對中日國民性進行觀察、比對,一切都明了了。
作者是一個日本人,不僅有在中國工作多年的經歷,而且還娶了一位中國太太,至今兩人仍然彼此愛慕如初戀。在中國工作期間,作者天天乘地鐵、擠公交,有意與周圍的中國人搭訕、交往,自覺不自覺地融入中國社會,感受中國文化。“我的心靈幾乎每天都要受到文化差異的沖擊。”“我總是有沖上去和解這兩種文化的沖動。”作者認為,中日兩國雖然同處亞洲,一衣帶水,地理距離很近,但除了都是黃種人、都屬漢字文化圈、同受儒學浸潤外,兩國文化有天壤之別。中國始終以東方大國自居,日本早已脫亞入歐,按世界文明分類,中國屬中國文明,日本屬日本文明,“文化的距離就好像互相繞地球一周之后終于遇到了一樣富有距離感。”如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大多以天下興亡大事或雄渾的自然風物為題材,充滿著英雄豪情,而日本人筆下大多為情詩艷曲,彌漫著小資情調;在商務貿易中如果發生了某些問題,日本人會嚴格按照合同書來解決問題,中國人為了解決問題首先會修改合同書。這就是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認知上的偏差。
作者通過文化差異的比對,指出中國人缺少優質的服務,缺少細膩的技術,缺少團隊精神;日本人則缺少責任心,缺少廣闊的視野,缺少年輕人的力量。書中的觀點不一定全面,有些觀點甚至片面,如指責中國人服務態度不好時,就說“這里就像不是在地球上一樣”,實在有些言過其實。但全書娓娓道來,沒有尖銳的批評,語言幽默風趣,態度誠懇真摯。透過現象看本質,切中要害,不啻一劑良藥,可以讓我們清心醒腦。
中國究竟缺不缺優質的服務?這一點我們心知肚明。不然各級領導的報告中為什么經常要求改進工作作風,提高服務質量;不然我們為什么會在窗口服務行業經常開展優質服務競賽活動;不然我們為什么連最簡單的“微笑”也需要咬著筷子反復練習。這一切恰恰證明我們國家缺少優質的服務。作者以他在中國生活的親身經歷來證明這一點。如在首都機場,這個事關國家形象的地方,按理應該是服務最好的,實際卻不是這樣。入境檢查時,工作人員的動作緩慢,旅客不得不排起長龍一樣的隊伍,最長時間等待過50分鐘。而且工作人員沒有一點“陽光般的表情”,像是在甄別罪犯一樣,上下打量半天,反復對比護照上的照片。坐出租車,付錢了卻得到惡劣的服務,遇到司機不愿去的地方,乘客只好采取不下車等耍賴的辦法才能達到目的,但途中要忍受司機不停的嘮叨抱怨,要格外賠小心。這哪里是享受服務,簡直是花錢找罪受。在餐飲店,會經常發生店員與顧客爭吵的情形,就是中國人認為提供一流服務的“海底撈火鍋”,在作者看來也不過如此。中國的服務業為什么發展緩慢,表面看來是缺少優質的服務,其根源還是“服務就是金錢”的哲學理念沒有真正滲透到中國人的內心。
柏楊先生在《丑陋的中國人》中說“一個中國人是條龍,三個中國人是條蟲。”就是尖銳地批評中國人缺乏團隊精神,在很多方面各行其是,難以協調一致。而“一致性”和“團隊精神”恰恰是日本人生活的智慧。在中國企業里,特別是民營企業,員工流動性很大,三年有百分之九十的人跳槽。企業員工人際關系緊張,往往視同事為“勁敵”、“陌生人”,爭功諉過,激烈爭吵的情形比比皆是。年輕人應聘時著裝隨意,不守時,強調自我主義,個性張揚等。中國人個個都想當老板,都想成為人上人;中國企業大多是“自上而下式”,除老板之外,其他員工不但沒有任何基本權限,而且還必須忠實的執行老板的決定,心里根本不會產生對公司的熱愛。由于員工頻繁流動,中國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科研人員、熟練技術工人后繼乏人,企業業績很不穩定。這也是中國企業難以創造品牌的癥結所在。
中國古代曾是首屈一指的技術大國,我們至今還為四大發明帶來的輝煌而沾沾自喜。可現在,我們在技術方面存在著嚴重不足,特別是細膩的技術。作者認為,中國并不是沒有細膩的技術,而是沒有使用細膩的技術制造本國商品的能力。現在很少有人靜下心來一心一意從事自己的研究,沒有人默默無聞的堅守,丟掉了滴水穿石的傳統。“在這種流動性極大的環境中,中國人想要長時間穩定地從事技術開發真是難上加難。”作者以親身感受證明,中國缺少細膩的技術:剛裝修好的房子電燈不亮、水管漏水、地板松動等情況接連不斷,連中國的牙簽都容易折斷。等等。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我們的技術已經達到日本的百分之九十,最終會不會超越日本呢?日本一線企業的經理們這樣回答:“高科技這種東西,從零開始追到90也很難,可是要從90追到100,那可真是難于登天。所以,在今后的數十年里,只要日本不斷努力向前,在技術方面,中國不可能超越日本。”看看滿大街跑動的日產汽車,攝影愛好者使用的日式器材,居家離不開的日式電視機、洗衣機、微波爐、坐便器,就可知道我們與日本在技術方面還有多大的距離。的確,中國未來在技術方面超越發達國家,道路將十分艱難坎坷,我們一刻都松懈不得。
知道了自己缺少什么,也知道別人缺少什么,我們就應該醒悟起來,揚長補短,不斷發展自己,不斷壯大自己,在互相學習中求得更大進步,在精誠合作中謀求更大發展,在開放包容中達到求同存異。
中日兩國就如同兩面鏡子,應該經常互相照照。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