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北京,最后的紀念》
來源:作者:紹河時間:2013-02-18熱度:0次
我讀《北京,最后的紀念》
石紹河
閻連科的《北京,最后的紀念》是一本好書。這是一本表達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理想的書,是一本充滿憂傷和懷舊情緒的書,也是一本流露著無奈隱藏著憤怒的書。該書入選2012年新浪中國好書榜50強。甫一出版,我便從網上購得該書。說句不恭的話,買的早讀的遲。2013年1月,我隨一群同事到云南騰沖、海南三亞出差,行囊中帶上了這本書,晚上回到駐地,就著那份寧靜和悠閑,慢慢去讀這部自然主義的書,內心也沉靜下來,和作者一起走進那難得的世外桃源。可惜我們都是凡夫俗人,不斷的接到單位同事打來的電話,請示一件件煩心卻需要認真答復的事,報告一樁樁事關單位形象的壞消息,好好的心情一下沒了,再也讀不下去書了。以后就為年前年后的事奔波忙碌,無暇接讀下去。
2013年正月初一,我和家人早早去鄉下岳父家去拜年。因岳母在2012年農歷8月12日去世,按鄉俗,岳父家今年是新年,需得正月初一去拜年。當天返回已是晚上八點左右。第二天,吃過早餐,女兒女婿帶著小外孫谷俊毅去看奶奶,家里一下子安靜下來。我便到書房,打開電爐,翻開沒有讀完的《北京,最后的紀念》讀起來。我讀的很慢。到晚上12時,這本薄薄的書還剩最后一章《冬天》,正月初三一早醒來,我披著棉衣靠在床頭接著讀,等妻子叫吃早飯時,我剛好讀完合上書。
在《北京,最后的紀念》里,作者為我們仔細描述了他在北京一處叫花鄉公園,行政區域編碼711號的野園綠地三年多的最為奢靡詩棲生活。在有三千多萬人口聚集的北京,有711號這么一處清凈,“正如俗世有了它的宗教。”作者傾其所有,租下一隅土地房院,購買農具和菜種,翻耕土地,播種育苗,過著城市中的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在這里,“我”通過自己饒有興趣的勞動,不僅時鮮蔬菜自給,而且還送朋友。在這里,“我”觀察和記錄了菜蔬的生長。在這里,“我”蒔弄花草,感受朝夕相伴的梅花、迎春、桃梨、連翹、月季、吊蘭、白蒿、野草的悲喜,為荒野的草地歌唱。在這里,“我”極盡耐心的窺探植物的私生活,竊聽樹木的悄悄話,觀察研究地下根須你死我活的戰爭,享受采摘林中雨后蘑菇的欣喜和快樂,“你在這去往林地采菇的小路上,用最粗沙的嗓子哼出的情歌,卻都是從天堂門口傳出的迎賓樂。”“我”還體察到了柳樹的義情,楝樹和槐樹的生死之戀,落葉悠長的愁緒,在與植物的接觸、觀察和研究中,“我”成了業余植物學家。在這里,“我”視花草、樹木、昆蟲、鳥雀們為真正的主人,欣賞昆蟲的田徑運動會和音樂演唱會,觀察螞蟻打架和長距離遷徙,與馬蜂意外廝殺,悲情蝴蝶的舞殤,喟嘆螳螂的忠貞愛情,在這些觀察和敘寫中,“我”始終把這些昆蟲當做一個個有血有肉、充滿張揚個性的生命,對它們滿懷著敬意,“對于昆蟲、動物和植物,人類只應理解它們的義務,而不應有干預它們的意圖和行為。”在這里,“不僅是鳥類的棲息所,而且還是鳥類在北京的最后一處天堂樂園了。”與鳥和動物比鄰而居,“我”體味到了麻雀的歡歌笑語和悲傷,聽到了人們對啄木鳥的風言風語;和刺猬夜間有味有趣的對峙,為難產綿羊接生的神圣與欣喜,收養和牽掛流浪貓,救助找不到家的土狗,無不讓“我”感到溫暖。園子里的留鳥和候鳥,因為全球性的氣候變暖,首先感知了大悲劇的開始。南方的留鳥,因氣候變暖成了北方的留鳥,這是好事還是災難?窺一斑已見全豹。“鳥類混亂的遷徙和夏候鳥與冬候鳥的本性變異,這種信息并不能給人類帶來根本的警覺,就是驚天動地的海嘯和地震,也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人類因貪婪所帶來的災難。”“我”雖然住在與世隔絕的園子里,但“我”時時在思考人類未來的走向和歸宿。在這里,深深嵌入“我”生命冊頁的是自己種的幾十種樹木、花草和藤蔓。風生水起,活色生香的大葫蘆;貼近大地,大如人頭的西瓜;嬌貴的櫻花,低賤的茄子;受害的木槿;聽著朗誦生長繁衍的竹子;還有死后長出蘑菇的桃樹,被遺棄卻在711號園子里長得茂盛的香椿,隨手挖來栽下自得悠然的爬墻虎,等等。讓“我”在大自然中活得幸福滋潤。在這里,“我”是最為清凈閑散的人。“我”可以到湖邊去散步,可以躲在樹林里釣魚和看書,可以坐在密集的樹林里悠閑的吃飯,和湖水對話和談天,躺在湖邊的樹蔭下小憩和午休。冬天的園子里,“我”是留守的很少的幾個人,“我”重回到了少年,真正融到了冬天的自然里。“感覺到了自己不是一個生物的人,不是圣靈或生命,而是這冬天園內大自然中的一株活著的樹木或草植。”雪后,“我”在屋里生起一爐火,烤紅薯,烤白果、核桃土豆,烤大蒜大蔥;把腿翹在爐邊,靜靜的讀書。“原來人生的意義果真不是權力、金錢和榮譽,而是你能否有超越這些的一種愛。”
“我”在711號園子里過了三年多清凈閑散的生活,原本是設想讓自己的生命和寫作了結在711號園子中的53號院的,卻因為鐵路、公路都要從園子里穿過去,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大規模的拆遷開始了,曾經植物茂盛、鳥語花香的園子變成了廢墟,“我”的人生軌跡“像螞蟻的行走路線樣,隨便被一只腳和一陣風就給改變了。”
711號園子毀滅了,讓“發展大于一切”給毀了。作者面對這一切,顯得多么孤獨和無奈。“在自然那兒,權利永遠都無休止地大于義務,這是人類共同享受和無可逃避的悲哀。”就讓我們在閻連科如同清泉般洗盡都市鉛華的文字中,默默去紀念北京這最后的寧靜。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