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禎霞:以文字打開一扇心靈的窗子
來源:作者:楊廣虎時間:2013-01-11熱度:0次
我是從網絡上認識徐禎霞的,因為她的寫作與眾不同,引起了我的好奇和關注,了解她后,才知道她的寫作時間不是很長,但是她很勤奮,散文遍地開花,產量之高令人稱奇。
徐禎霞一如既往、癡心不改地為故鄉柞水而歌,這在陜西的旅游界、散文界是少見的。
2008年,或許是一種宿命,徐禎霞拿起了了筆,抒寫著自己的悲喜苦樂,以文字打開了一扇心靈的窗子,讓我們傾聽她靈魂的吟唱。
不管生活多么坎坷,命運多么無情,經過人生風雨歷練日益沉淀的徐禎霞,以一顆對故土的熱愛之心,為我們描繪出了陽光、美麗、綠色的山川畫卷和善良、執著、寬容的陜南民俗風情。我經常能讀到她寫商洛寫柞水的文章,《乾佑河畔的洗衣女》、《柞水的土豆小吃》、《牛背梁上望長安》、《解讀牛背梁》、《美麗的柞水,您來過嗎?》等等散文涉及當地的地理、歷史、文化、民風和現代旅游生活,不僅僅是簡單的臨摹,而是飽含這對故鄉的愛,自己獨特的人生感悟,還有安心禪意。
當然,除了散文,徐禎霞還寫了一些詩歌、雜文、隨筆等,例如《對于英雄,我們也需要寬容》、《莫言,中國人的驕傲》,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徐禎霞已經不滿足于自我的一種排遣,從柞水小城放眼世界,牛背梁上望長安,關注當下,在場寫作,自覺地把自己融入到當下日新月異、變化萬千的社會生活中去,直面現實,擔當起一個作家的社會責任。
徐禎霞的散文,時刻讓我們感到她那股寫作的激情,對生活的敏感,發自內心對家鄉的贊美。作為一名沒有穩定工作的女性,文字沒有讓她安身立命,或者說多次的獲獎并沒有給她帶了多少較之鮮花、榮譽之外實際的價值,但是鬼使神差,她就熱愛寫作,這種虔誠地寫作生活,讓功名利祿顯得多么卑微!就是這樣,徐禎霞以一個傳統的東方女性角度,沒有時尚沒有先鋒沒有前衛沒有情色,以一雙受綠色山川保護的明亮眼睛和受負氧離子洗滌地心肺,在我們世俗的生活中盡情地發現著美,寫出了一篇篇帶著陽光雨露、泥土氣息、質樸無華的散文。這些原生態的地理散文,有著地域的鮮明特色,沒有文化散文的沉重,淡定、從容、細膩、清爽,內心寧靜地力量不時感染、影響著我們;同時,還保持著文字的原始魅力和青春活力,盡可能地抵御著喧囂社會帶給我們地心靈傷害,讓我們焦慮不安的心,吐故納新,休閑養生。
徐禎霞的散文,有著女性特有的恬靜,用文字打開一扇心靈的窗口,一方面在抒發自己的胸懷,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給世界打開了一扇窗子,讓我們看到了陜南、商洛、柞水,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地方這些年的驟變,讓我們感受到了天藍水綠生活的美好,分享到了泉水叮咚、日子快樂的幸福。文字靈秀,意味深長!比心靈雞湯更讓人尋味,比心靈清洗劑更生態環保。這樣的散文,不僅是一個美麗地域的宣傳,還引導著生態文明、精神追求、終極拷問這些有些哲學的命題。
當然,徐禎霞在一個工作不太穩定的狀態下寫作,加之寫作時間不長,能出這么多的作品,已經非常不易,她需要一個比較穩定地寫作環境,需要不斷體驗、感悟,寫出精品力作,眼界需要放寬,要注重散文的神旨,自己獨特的思想,比較藝術地呈現,讓自己的散文韻味更足些,會更有感染力。
2012年1月8日夜匆于長安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