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豪-感動-憂思
來源:作者:張文濤時間:2012-11-01熱度:0次
自豪-感動-憂思
--讀《國情備忘錄》有感
郭沫若曾有這么一句名言“韜略終須建新國,奮飛還得讀良書”,讀完《國情備忘錄》著實讓人心靈震撼,自豪、感動、憂思之情油然而生。
《國情備忘錄》是一本源自中央電視臺組織制作的同名大型紀錄片,用生動的手筆和翔實的數據記錄了新中國成立60年來的成就。書中還就目前中國人口、三農、耕地保護、資源環境、民生保障、創新能力等問題進行了客觀展現,讓人倍感激動的同時,又像鋼針一樣刺痛著人們的神經,從發展的高度、前瞻的視角,讓人全面知曉國情、正確審視國情。
一
《國情備忘錄》突出了科學發展的主題,展現了波瀾壯闊的發展畫卷。
書中從英國劍橋大學經濟學家彼得·諾蘭難以解讀的“中國之謎”,向讀者展示了新中國成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金融危機中奇跡般率先回暖、備受世界關注的輝煌成就。60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積極探索,艱苦奮斗,勇往直前,在舊中國滿目瘡痍的廢墟上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取得了輝煌成就,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中國已經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作為每一位中華兒女,無不倍感欣慰和自豪。
有10組數據足以反映新中國成立60年來經濟、社會、人民生活、科技教育等方方面面取得的偉大成就:一是GDP年均增長8.1%,由低收入國家躍升至中等偏下收入國家,經濟總量增加77倍,位次躍升至世界第3位。二是財政收入,由1950年62億元,2008年達到61317億元,增長985倍。三是城鄉居民儲蓄增加2.5萬倍,人民生活由貧困邁上總體小康。四是糧食產量增長3.7倍,不僅解決了吃飯問題而且支撐工業化進程。五是粗鋼年產從16萬噸到5億噸,成為世界制造業大國。六是文盲率降至6.67%教育普及程度接近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七是對外貿易增長2266倍,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由1950年的11.3億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5616億美元。八是科技研發經費已占GDP的1.52%,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改革開放前,我國成功爆破了原子彈和氫彈,成功發射了人造衛星。近來,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的圓滿成功是我國空間技術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超級雜交水稻不斷取得重大突破,對提高我國水稻產量、確保糧食安全起了重要作用。九是城鎮化率從10.6%提高到45.7%,走向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十是居民平均預期壽命由35歲提高到73歲,公共衛生體系初步建立。此外,我們還在教育、文化體育、計劃生育、資源利用、環境保護、關注民生方面也取得了輝煌成就,為人類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我們的國際地位也日益提高,作為一個負責任的聯合國常務委員國,我們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已離不開中國。
二
《國情備忘錄》注入了民生和諧理念,描繪了構建和諧的美好愿景。
古人言:人者,邦之本也。今人解讀“和諧”二字,意思就是人人有飯吃,人人能說話。這都充分體現了民生與和諧對一個國家重要性,民生乃立國之本,和諧乃興國之基。縱覽全書,關注民生、洋溢和諧,無不在人口大計、農字當頭、蒼茫大地、資源掃描、山水之間、民生縱橫、創新元素等篇章中體現。
溫總理曾在政府報告中說過,“切實解決好民生問題是政府工作的重點,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讓社會更加公正、更加和諧。”近年來,中國政府相繼出臺了各項政策無不體現著民生的重要性,以人為本,關懷民生已經成為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內容。新中國成立60年來,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社會結構發生巨大變遷,人口結構類型實現歷史性轉變,反貧困取得巨大成就,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正在形成,民主法治建設日益健全完善,資源開發和應用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生態環境逐步得到保護和整治。可以說民生問題在當今的中國越來越得到重視,人民的各種權力逐步得以充分實現,人民的權益逐步得以充分保障,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數日益提升,人民在社會生活中越來越體現出尊嚴,我們無不為生活在這樣體恤人民的國度而感動。
三
《國情備忘錄》用另一種眼光看待中國國情,提出了憂思和警示。
歐陽修說:“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忘身”。新中國成立60年來取得的矚目成就,是我們“憂勞”的結果。我們更要清醒地認識到在榮耀的背后還存在許多的問題和矛盾,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我們不能高枕無憂,更沒有任何值得“逸豫”的資本,要樹立強烈的憂患意識,堅決摒棄“小成即滿、小進就喜、小富則安”的思想偏見,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居安思危、勵精圖治、奮發圖強,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宏愿。
書中在展現成就的同時,又提出了發人深思的問題,發出令人倍感憂患焦慮的感慨:面對日益增長的人口,提出“中國這塊土地,究竟能夠承載的人口極限是多少?”;面對如何解決社會公平,提出“為什么我們會長期存在城鄉的巨大差距?”面對滯后的三農問題,提出“農民增收難在何處?鄉鎮企業發展的難點在哪里?農民進城務工是不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希望所在?農民進城后新的問題又有哪些?”;面對被吞噬的耕地,提出“ 為什么要保護18億畝耕地紅線?我們就是該如何使用土地?我們土地資源還能承載多少壓力?”;面對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推出“我們生存的環境怎么了?既保護環境,又實現經濟的增長,我們現在要做的是什么呢?”面對就業、養老、醫療、住房等難以妥善解決的民生問題,提出“中國的國情,決定我們要選擇一條什么道路?”;面對核心技術嚴重匱乏的現狀,提出“什么是中國特色自主創新之路?”……
《國情備忘錄》啟示我們,上述當前確實存在、而又亟待妥善解決的現實問題,應該說是由發展水平和一系列體制機制共同造成的,因而也都需要我們牢固樹立起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通過深邃的思考和科學的改革實踐,積極探索科學有效的途徑和方法,以求以上問題得以妥善處理和解決。《國情備忘錄》從多層面、廣視角,讓我們深刻認識到奮力前行新中國的過去和現在、展望了美好未來,正確審視了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問題。作為煤田地質戰線上的一名職工,要從《國情備忘錄》這部精品巨作中,讀懂國情、受到啟示、振奮精神、牢記使命、干事創業,積極投身到“轉方式調結構”的工作實踐中,認真參與到創先增優活動中,充分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鉆研、特別能開拓、特別能奉獻”的行業精神,喚醒寶藏、奉獻希望,為祖國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抒寫華麗篇章,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現我們“山東煤田地質人”的風采。
一部《國情備忘錄》,情系中國60年。我們因品味成就而自豪;我們因享受關懷而感動;我們因探究問題而憂思。《國情備忘錄》,激揚精神、凝聚力量、啟迪心智、促進發展,是一部見證新中國奮飛的“良書”。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