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人心的亮光
——讀《為了共同的使命》
親歷過犧牲,更能深深體味犧牲的傷痛。中國國土資源報2010年9月30日后所有的韋壽增事跡的報導、2011年3月25日廣西衛視直播的追授韋壽增同志榮譽稱號命名表彰大會暨先進事跡報告會,我都用滴血的心在看。就在此前不久的2010年7月23日夜,我們土地整理中心的劉建文同志在項目區一線犧牲了,作為中心的主任、作為曾朝夕相處的兄弟,我的傷痛無以言表,我曾玩命地投入到對他的搜救和當地的救災中。當我冷靜下來,當我聽到一些非當事人的胡亂猜測甚至造謠中傷的時候,我想到用文字如實記錄劉建文他們的生死時刻。底層的聲音是微弱的,英雄流血又流淚的事情并不少見,就在這個時候,2010年7月29日,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來到丹鳳縣竹林關,在同當夜與劉建文一起突圍的陳磊、劉鑫、何斌等3位同事交談時,他動情地說:“在這次抗災救災中,國土資源部門的同志們沖在第一線、堅守崗位,難能可貴。劉建文同志是個好同志、好黨員,我們要牢牢銘記他的名字,向他學習。”徐部長的話語,如陽光,照耀和溫暖著我們特別是劉建文親屬的心。接下來,中國國土資源報、陜西日報、商洛日報,國土資源部、陜西省、商洛市、丹鳳縣,一股廣泛宣傳和深入學習劉建文先進事跡的熱潮迅速興起……
作為國土資源系統最普通一兵劉建文同志和最高領導徐紹史部長他們“精神相遇”的一位見證者,讀陳國棟、陳國章的《為了共同的使命》,其情節、細節,我如同親歷,其傷痛、感動,我感同身受。兩位作者通過對韋壽增先同志先進事跡的深情回望,通過國土資源部一個經常在燈光里忙碌的身影,通過對他們發生交集的點點滴滴的“深度紀實”,將這些共同的記憶和感動展現在我的面前,讓人禁不住再一次淚流滿面。
“沒有上下班時間\很少有星期天休息\測量土地的數據像數不清的星星\整理復墾的土地像小時候做不完的作業題”,和劉建文一樣,和無數的基層國土人一樣,韋壽增沒有豐功偉績,在普通瑣碎的工作中,有的只是扎根山鄉國土盡職盡責日復一日的負重前行。《為了共同的使命》中有韋壽增一日工作生活的“白描”,這些身邊人身邊事,我們太熟悉平常。最讓我感念的,是國土資源部機關大樓B樓那間辦公室長久亮著的燈光。
在“燈光下的精神相遇”章節,我們看到了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的“一日工作生活”:“通常,燈光會在每天清晨就亮起,一直到當天的深夜,燈光會一直亮著。”“對于他,時間總是顯得捉襟見肘。白天走不完的路,他要在夜里趕,而燈光不知伴隨他度過了多少個這樣忙碌的日子。”伴隨著這燈光,我們和作者一起,看見一個忙碌的身影——一位日理萬機的共和國部長。有多少大事等著他去處理啊!但一位最基層的國土所長卻牽動著他的心。從徐紹史部長不眠之夜所做的“最長指示”里,我聽到了與基層國土人緊緊連在一起的咚咚心跳。無論是對《一位國土所長的生命答卷》的“最長指示”,還是對劉建文先進事跡報告“贊同大力宣傳。劉建文同志的英勇事跡要深入總結,大力宣揚并號召大家學習”的批示,以及他的談話講話,徐紹史部長所寫所說的每一個字,對于基層國土人特別是犧牲者的家屬,都有著千鈞熱力——溫暖人心,給人力量。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一定不是好士兵,不關心士兵的將軍一定不是好將軍。“韋壽增同志用年輕的生命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以實際行動樹立起了一名國土資源干部的光輝形象,以無私奉獻譜寫了一曲新時期國土資源人的時代贊歌。為我們全系統干部職工樹立了精神示范和行為標桿。我們今天追授他‘全國模范國土資源所所長’稱號,就是要弘揚學習他的先進事跡,激勵廣大干部職工在崗位創先爭優上,走在前,做表率,奮發進取,扎實工作,持續推進國土資源事業不斷發展。”在《為了共同的使命》里,重溫徐紹史部長在廣西南寧追授表彰會上飽含感情、慰人心懷的講話,使我們再一次看到了人生的價值意義和事業的前進方向。給犧牲者榮耀,不僅是對亡者的尊重,更是對生者的激勵。有愛兵、敬兵如斯者,怎能不帶領國土資源系統上下齊心斬棘前行。
從“部長的心事”里,我們看到徐紹史部長的無限柔腸。“親自看望慰問韋壽增的家人,為他們做點什么,一直是部長放不下的一件心事。”其實,見與不見,韋壽增的家人都如同親人般裝在徐紹史部長的心里。見了面,他會帶來慰問和關心;不能見面,他會捎去慰問和關心,而且無論見與不見,他始終不忘叮囑當地黨委政府、國土資源部門領導照顧幫助韋壽增的家人。“‘我們在北京,離這很遠,不能經常來看望他們,拜托你們要經常關心照顧他們,盡可能幫助他們解決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臨走時,徐紹史將百色市和靖西縣國土資源局局長劉忠雷、郭強叫到身邊,反復叮囑:這邊的事全部拜托你們,一定要把爺爺、曼芳、孩子還有韋華照顧好!”“‘我們廣西的同志每一次到北京匯報工作,徐部長首先要交代的,就是關心好、幫助好韋壽增的家屬,為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對韋壽增先進事跡的學習推動,部長也時時刻刻掛在心上。’談起部長對這位來自邊疆地區基層國土人的關心厚愛,廣西國土資源廳黨組書記、廳長肖建剛感慨萬千。”從作者的娓娓記述,也早從劉建文烈士的妻子張芳華的口里,我已知道:他的兵及他的兵的家人,都裝在這位共和國部長的心里。
或許正因為他的心里裝著這無數的人,所以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散發著溫暖人心的亮光。這亮光,從國土資源部機關大樓B樓那間辦公室,從地質災害搶險救災一線,從土地整治項目現場,從每一個有他的地方,穿透長空,溫暖和指導著我們從今天走向明天。
掩卷時刻,讓我們回到沉浸其中而不覺的文本:《為了共同的使命》行云流水,看似無巧,實則匠心獨運,法外自然。其文字的功力已在文字之外,讀完它,留在眼前和心底的,唯陽光般溫暖的亮光。
上一篇: 一個村莊的破繭之“蝶”
下一篇: 詩點評:董一佐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