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獻身山野的實踐見證十年輝煌
來源:作者:吳鉤時間:2012-09-13熱度:0次
用獻身山野的實踐見證十年輝煌
——甘肅地礦局二勘院建院十周年有獎征文讀后感
胡錦濤總書記說:“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要從戰略高度深刻認識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責任感和緊迫感,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甘肅省委書記王三運日前對全省文化產業發展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全省各級黨委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加強文化建設的政策措施,推動了文化事業繁榮和文化產業發展。
長期以來,老一輩地質人的“三光榮”精神形成了地礦人堅守的文化精粹。隨著地勘單位全面推行企業化經營,新的具有時代特色的地礦文化顯得越來越重要。而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鮮明地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任務,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各項工作,發出了進一步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動員令。在這種情況下,甘肅地礦局二勘院與時俱進,把地礦文化建設作為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系統工程來抓,并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了特色鮮明、兼容并蓄、與時俱進的地礦文化建設體系。真情記錄該院《十年創造鑄輝煌——慶祝建院十周年有獎征文作品》如期在院網站刊出,讓我們看到了二勘院地礦文化建設喜結成果的一枝奇葩。
回顧十年奮進征程,二勘院在省地礦局的堅強領導下,勵精圖治與時俱進,在千里隴原譜寫了一首首絢麗的詩章。應該說,這十年,是二勘院發展思路持續完善的十年,發展能力持續增強的十年,發展基礎持續夯實的十年,發展水平持續提高的十年。十年里,院黨委高瞻遠矚,緊緊把握新形勢對地勘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帶來的新機遇,從加強地質找礦、穩步推進合作、優化產業結構、夯實經濟基礎、深化內部改革、重視隊伍建設、促進和諧穩定等方面入手,使推進地勘事業發展的方向更加明確、思路更加完善,發展更加符合實際;十年里,廣大干部職工開拓進取、攻堅克難,扎實工作,地質找礦亮點突出,礦業開發扎實推進,工勘能力快速提升,地熱勘查實現突破,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各項事業取得了可喜的發展成效;十年里,經濟總量由2002年的4000多萬元發展到2011年的3.83億元,與建院初相比增長了743%,年均增長23%;人均收入由2002年的0.894萬元增長為2011年的8.38萬元,與建院初相比增長了738%,年均增長23%。
有目共睹的成就讓二院人心潮澎湃,勇于進取的自豪讓二院人激情沖天。于是,建院十周年征文中共收集的49篇報告文學、通訊紀實;54篇散文、詩歌,每一篇作品都是一篇創業宏圖的展現,一段感人經歷的回眸,一段精彩故事的凝結。作品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全景式地展現了該院一代代地質工作者深入荒野大漠、奉獻災區、服務基層,為二勘院的崛起努力拼搏的感人瞬間和動人場景;展示了野外一線地質人不怕苦累,在找礦成果、工作經歷、生活情趣等方面的心路歷程,弘揚了二院人面對災情,無私奉獻愛心無邊的真摯情懷。這些作品來自基層,來自山野一線,既是二勘院輝煌十年歷史的一個縮影,也是二勘院地礦文化建設的又一碩果。
《三眼峪,歷史不會忘記》、《情系舟曲》、《用真情和汗水奏響地質災害治理之歌》等篇章,從不同角度細致地描述了二勘院地質人“舟曲驅馳報災情,地質健兒赴艱辛;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大智大勇和無私奉獻精神。在文學的發展進程中,人們先是對情與景的融合有了一定的理論認識,然后在創作實踐中才轉向作品內情與景的融合。而對作品內情與景融合的認識經過了一個景物的工具化、對象化、主體化三個階段以及三者與其他各種手法兼容并包的相應變化不斷深化發展、逐步完善、最終才走向成熟的過程。情與景的交融又恰在于主客間的彼此交融,景物的主體化使文學意境中的情景交融成為可能,并使作品的意境達到空靈蘊藉的高度。建院十周年這些報告文學的作者正是站在的歷史的高度上,在寫實的的敘述里融進感情的血脈和特定場合下的景觀,使每一篇作品具有獨特感人的意境。“三眼峪是一個很有詩意的名字。據說,原來這里有三眼清澈的泉水,是舟曲縣的水源地。月圓村、三眼峪的人每天清晨都到這里來取水做飯,這兒的水是天然的鹵水,最適合點豆腐,所以舟曲的早餐主要就是用三眼峪的泉水點的豆花。8.8泥石流把泉眼都淤埋了,二勘院地質人在做災害治理工程的時候,把泉眼都一個個挖了出來,埋上了管子,做成永久取水點,保證兩岸2000余人及縣城居民能吃到更干凈的泉水。”短短幾句話,簡介地點出了三眼峪對舟曲的重要性,襯托出了二院地質人大干三眼峪的堅強決心。奮戰在三眼峪的二院人是一個群體英雄形象,許多場面和情節的描寫細膩感人,充滿了氣勢磅礴的激情;而人物描寫形象飽滿,寫出了當事人的思想感情。如三眼峪災害治理工地上二勘院英雄榜——干練果敢、勇于決策,實實在在的為百姓做事,為百姓造福,為百姓謀利的二勘院院長金治鵬;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的項目領導小組副組長張恒堂;工作起來簡直就是“拼命三郎”的項目總指揮常馮亞中;一心堅守崗位解決施工難題的項目副總指揮李文彥;愛人住院自己堅守工地的技術質量管理部副主任張立軍……這些人物有血有肉,集責任與愛心于一體,在大災大難面前表現出了地質人應有的膽識和韌勁。這些細致的白描,恰到好處讓作者在筆下賦予了應有的真情,通過他們的一舉一動,贊頌了地質人面對災難忘我的奉獻精神。正如《三眼峪,歷史不會忘記》一文中所說的:在三眼峪災害治理過程的日日夜夜里,二勘院地質人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得到了省、部領導的高度贊揚。那是地質人“三光榮”的理念在汗水與真愛中得到的充分體現,是悲中有痛,痛中有情,情中有愛,愛中蘊含著的強大的凝聚力和創造力的真情傾訴。它不僅提升了新時期地質人嶄新的形象,也為甘肅礦行業敢打硬仗、能打勝仗樹立了良好的口碑。一個民族勇于面對一切災難,將會無敵于天下。而二勘院地質人正是這樣的一群勇者。因為他們懂得,這是一種偉大的精神財富和精神資源,是一個民族能夠獨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是一種發自華夏兒女內心的大愛,一種延續著五千年文明進程的力量!
踏大漠爬山涉水,斗星月風餐露宿總是每一個地質單位野外勘查工作中的主旋律。在建院十周年有獎征文中,不管是紀實文學,還是散文詩歌,反映二院人尋覓礦藏的許多篇章大多都有獨到之處。《四海勘探志風雨創業路》記載了地勘總公司從成立、艱難開拓市場到逐步實現向中西部新型市場擴展和轉變的歷程;《石板墩,河西走廊上的一顆明珠》通過在“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的南祁連努力打拼,發現德勒諾爾鐵礦的生動故事;《回蕩在祁連山堅實的腳步》描寫了一群在祁連黨河南山地區爬冰臥雪,艱苦奮斗,發現賈公臺金礦的的地質男兒勇于拼搏的無畏壯舉;《二院小區,在物業人的汗水書寫輝煌》敘述了二勘院物業人“寒來暑往鑄艱辛,歷經風雨十載春;物業健兒流血汗,和諧小區萬象新”的默默堅守無私奉獻高尚情操。散文詩歌《我身邊的勘探隊員》、《大漠胡楊》、《即使錯過也要精彩》、《望長城,長城兩邊是故鄉》、《為春天喝彩》、《山野隨筆》、《割不斷的地質情節》等篇章,將自己對山野的理解、對事業的奉獻、對愛情的追求、對妻子兒女的愧疚濃縮并溶解于字里行間,將自身與二勘院的發展緊緊地聯系在一起,閃射出一種與地礦事業同呼吸共命運的熱情與思考,傳遞出二勘院地質人“我靠二勘院生存,二勘院靠我發展”、扎根山野奮力開拓的團隊精神。這些理想的光芒在荒原大漠面前顯得很粗獷、很幽默、很世俗、也很哲理化。這種熱愛戈壁擁抱荒原的豪情所表現出的內容,無疑充滿了真情實感與歷史的厚重。應該說,它的大美來自于對地質人與荒原大漠的零距離接觸和對事業忠誠奉獻的理解,因此,它的張力與魅力緊緊吸引我們并為之感動。如描寫祁連山是“五月中旬的祁連山,積雪皚皚,氣候多變,自然條件十分惡劣,再加上高寒缺氧,使項目組的每個人都感到了祁連山充滿雄渾的野性和工作壓力”;描寫地質人的胸懷是“因為他們看到,在不久的將來,肅北將以華美的轉身在甘肅河西走廊西端崛起一座能和酒鋼媲美的鋼鐵生產基地。那時,石板墩鐵礦每天升起的太陽都是新的”;描寫同事幽默風趣“他個不高,肥頭大耳,壯如水牛,行走起來如一堵墻排山倒海而來”;描寫十年奮斗與感慨是:“露宿風餐勘測人,江南塞北寫艱辛。未曾書信噓寒暖,常向山川問富貧。朝立峰巔云繞膝,暮行峪底霧迷津。甘為發掘韶華逝,喚醒千年地下春”……
郁達夫先生說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英雄是可悲的;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有了英雄而不被理解那就更可悲了。”是的,二勘院建院十周年征文作品中所描寫的地質人以及他們所創造的豐功偉績沒有被埋沒,得到了社會,政府、上級主管部門的認可與褒獎。在弘揚建設地礦文化的今天,各類先進人物和各種獎勵鑲嵌在歷史畫框中,是值得用筆去記錄的。我們有理由回顧這段光榮的歷史,有理由在反思和重新定位中讓地礦文化進一步發揚光大。雖然,建院十周年征文中有些作品還比較淺顯,但每一篇作品中流露出來的真情依然叫人感動,相信會在二勘院的歷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因為,它是歷史的記錄,是每個作者通過每一篇作品所宣揚的人生哲學,是一個勇于獻身的地質人血液中的一部分,它的價值與將會與日月同在。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