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溫暖和堅定的目光照亮大地——讀《為了共同的使命》有感
來源:作者:趙福海時間:2012-08-13熱度:0次
當我以淚洗面一口氣讀完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主席、中國國土資源報社社長陳國棟先生撰寫的《深度紀實:為了共同的使命》,我作為一個最基層的國土人——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國土資源局的國土人,再也按捺不住自己激動的心情,再也不能靜靜地坐在電腦桌旁。
一個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精神糧食、文化大餐引領制作者,一個中國國土資源系統最具權威宣傳喉舌引領人,從藝術的角度和思想的角度,給我們百萬中國國土人和億萬中國國人,深度紀實了一位在北京是國土資源系統的最高領導,共和國的國土資源部長徐紹史—— 一位日理萬機,“即便是周六、周日,只要不出差,中午總能在機關食堂看到他邊用餐邊與機關加班的同志交談工作”,“通常在晚上10點30分左右才會結束一天的工作”,出差調研時都要抓住在火車或飛機上的時間整理筆記思考工作的共和國部長,關愛關注最基層國土人那種溫暖的春意,樹立典型和先進的決心;深度紀實了一位在邊陲是地處中越邊境靖西縣安寧鄉國土資源所的所長、國土資源系統最基層的普通一兵——韋壽增的事跡——“節儉”到“清貧”:“一身洗得發白的迷彩服,一雙綠色膠鞋”,每天早晨“吃過1元錢幾個的大饅頭或用剩飯熬成的白粥后,跨上需要‘艱難’發動才能騎行的那輛陪伴了他十幾年的摩托車,踏上一天的征程”,而他家那座“好像渾身打滿補丁”,“屋頂和外墻到處是破洞,地上、床邊甚至在蚊帳的頂部,都擺放著用來接雨水的盆子。腳下的木板顫巍巍的”老屋,堅定地守護著共和國彌足珍貴的土地和礦產資源。讓我們看到了基層國土人和峰巔國土人堅定守護的決心與風采。
作者通過藝術的思想的深度報道——兩者好像難以在日常生活中產生交集的,但又的的確確真實地發生在我們生活中的事跡的生動感人報道,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百萬國土人上下一心,團結一致,耐得住清貧,保持住一身清白,為共和國堅守彌足珍貴的國土資源。溫暖的目光和堅定的目光,在這篇深度紀實中交集,形成一種強大的光束,照亮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中國大地,讓我們國土人更有信心更有決心去守護,讓我們億萬國人更加相信我們國土人有能力守護。
這使我再次想起1983年,我在咸池學校教書時,(因我那時候就鐘愛文學寫作,)從我征訂的一份《文學報》上看到的一首小詩《筆·蠶》:“筆尖在白紙上沙沙作響/一如蠶兒在桑葉上輕輕詠唱/蠶兒能使桑葉化為銀絲/我的筆呀/莫要辜負了雪白的紙張”。這首詩,明明白白給文學創作者提出了一個嚴肅的社會責任:我們要寫出什么樣的東西,才會不辜負人們創造出的雪白的紙張?文學作品既是要給人們一種藝術的享受,又是一種凈化和感染讀者思想變化的武器。而報告文學作品更是一種感化人們心靈的藝術的思想的武器,在人們閱讀報告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既享受到一種藝術美,同時思想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一種美的凈化、美的改造。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主席、中國國土資源報社社長陳國棟先生撰寫的《深度紀實:為了共同的使命》,已經在這篇報告文學中做到了。當讀者以淚洗面閱讀完這篇深度紀實的時候,心靈已經得到了一次美的凈化、美的改造。
我們為有這樣精美的報道文學作品而翹首稱贊,也真切地期盼我們的國土資源作家,在今后的創作中能寫出這樣的更加精美的反映國土人真實生活狀態和事跡的報告文學作品,激勵國土人更好地現身國土資源事業,鼓舞國人更加支持和關注我們的國土資源事業。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