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蒙泰尼里——我讀《牛虻》
來源:作者:馮旭紅時間:2012-07-20熱度:0次
所讀讓人情難自禁悲慟落淚的書極少,《牛虻》是其中之一。牛虻是小說《牛虻》的主人公,革命者、犧性者,曾激勵無數青年投身火熱的革命和建設。抱著“對人民的熱愛、對敵人的憎恨、對朋友的坦誠、對愛情的忠貞、對生活的投入、對死亡的蔑視”,牛虻為信仰而斗爭并獻出生命,可歌可泣。但我的淚并非為牛虻而流,而是為一位父親——人性的蒙泰尼里而流。
《牛虻》里,在兒子與上帝之間作出抉擇,對既是父親又是紅衣主教更是老人的蒙泰尼里甚為殘忍。和兒子牛虻一樣,父親蒙泰尼里選擇了自己的信仰,“大義滅親”,將兒子獻給了上帝——執行槍決。牛虻臨危不懼、寧死不屈、為民眾而戰斗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可誰從人性的角度關注過一位父親的苦難!
“《約翰福音》里寫著:‘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但是,告訴我,你們之中有誰想起過另一種苦難——那讓自己的兒子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圣父的苦難嗎?當圣父從天堂的神座上向下俯視著加爾佛萊的時候,你們之中有誰想起過他的悲痛嗎?”對許多人來說,這是小說大快人心的最后章節——同意處死牛虻的蒙泰尼里發瘋了——符合惡有惡報的慣性思維,而打動我的也恰是這一章節——教士們二十只手才縛住的這個瘋子的大段大段的獨白——字字啼血的喪子之痛。
愛子亞瑟“自殺”,不在現場的父親蒙泰尼里就已心入地獄,終日煎熬;13年后,他們再次相遇,蒙泰尼里和牛虻體內激蕩著的父子之血,面對紅衣主教和革命黨人的各自信仰,最終滯澀。父親現場目睹了兒子的死亡,他的慈父之性終于突破神性的壓抑:“今天我要對你們交代明白——我,就是這樣一個人。因為我照顧到你們的懦弱和愁苦,照顧到你們膝下的小孩,眼看到他們不得不死,我心里就不忍起來了。我看著我那親愛的兒子的眼睛,我看出了贖罪的血就在他身上。因之我竟丟開他,讓他去遭受悲慘的命運。”“罪就是這樣贖的。他為你們而死了,黑暗把他吞食了;他死了,永遠不能復活了;他死了,我沒有兒子了。啊,我的孩子,我的孩子!”此時此刻,蒙泰尼里再也不是代表神權的紅衣主教,而是一位痛失愛子的老人,人性超越了冰涼神性。
“我大聲的喊叫他,他不會聽得到;我敲他那墳墓的門,他不會醒過來;我孤零零地站在荒涼的空地上,向四面看看,從那埋著我那心肝寶貝的一片染血的土地上看到那個空無所有的可怕的天空——這就是留給我的唯一的東西了。我已經把他交出去了,啊,你們這些毒蛇的子孫啊,我已經為了你們把他交出去了!”面對一位父親漫長、沉痛的哀號,怎不讓人動容落淚?“看吧,血從祭壇上流下來了,熱氣騰騰而且泛著泡沫的,那是我那心愛的兒子的心里流出來的血——為你們而流的血!喝吧,舔吧,讓它染紅你們的嘴唇吧!肉也來了,快搶啊,奪啊,快拿去吃啊——”深愛牛虻的蒙泰尼里徹底瘋了——“旁邊那些教士便一擁上前,二十多只手一齊把這個瘋子捉住了。”或許,歷經失親之痛的人更能體味蒙泰尼里的瘋狂,“淚飛頓作傾盆雨”。
小說的結尾,是教會的訃告:“我們敬愛的紅衣主教,羅倫梭·蒙泰尼里大人,患心臟擴張破裂癥在拉文那突然逝世。”一位紅衣主教死去了,一位父親活在了我的心中。
讀《牛虻》,聽蒙泰尼里的“瘋語”,我在想,愛爾蘭女作家艾·麗·伏尼契是不是還想告訴讀者:無論神性、革命性或者其他畫皮,凡反人性的,都應該引起世人的警惕。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