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有意無意之間
來源:作者:姚萍時間:2012-06-23熱度:0次
寫,在有意無意之間
——湖北地礦文聯寫作研討班上關于學習散文寫作中選材、立意的體會
局文聯安排就去年本人獲全國旅游散文•最佳山水散文獎一事,在研討班談談散文寫作中的選材和立意。本來寫“龍灣沐芙蓉 廬山登秀峰 ”這篇散文,是為單位簡報寫的小稿,獲獎屬于偶然,沒有什么好說的,但是信任和盛意難卻,我只好把學習散文寫作有意無意之間的想法向各位領導、專家、以及與我一樣的文學愛好者匯報一下:
引子:前幾年的某一個周末,我到單位附近的一家米廠買米,無意中目睹了這樣一幕,一窩小貓嗷嗷待哺,一只老貓向到院子里覓食的麻雀撲了過去。它叼著只麻雀給了小貓,又伺機尋找新的機遇,我一下產生了興趣。悄悄窺視它的行動。那只貓一下午竟捉了4、5只麻雀。
我們常說“不管白貓黑貓捉住老鼠就是好貓”,捉住老鼠就是好貓!捉住麻雀呢?
我不知道這樣做比喻是否恰當,用它來比喻我們寫作中的選材,貓捉老鼠是我們寫作中的材料,而貓撲麻雀就是我們選擇的特別材料了。
看到上面一幕的時候,我的腦海里,出現了自己這樣的故事,少年時不能當工人的年齡,我當了農民;青年時當不動學生時,我當上了老師(職工大學退學,當了子弟學校教師);中年時離開了教學愛上了文學的故事。不經意中發現與這只撲麻雀的貓有異曲同工之處,這樣,在一個普通人的普通一生中,出現了別人想知道為什么的幾件事,也就對幾十年的N多事情做了梳理、選擇,找出了寫作的素材,隨即,我記下了上述故事、和想寫的提綱。假如退休后我想給自己寫點什么,就可以圍繞這幾件事下筆了,那么,這個偶然如果寫了,就為我一生回憶錄做了選材的安排了,別人看不看,我的孩子可能還是會有興趣的。
什么是好散文?
什么是好散文?看法很多,“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也認為沒有最好,只有合適。散文寫作不僅要在選材、立意、意境、感情上下功夫。還要看寫哪類散文,表現什么,寫給什么地方等等。時間的關系就主要的選材、立意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選材
一篇好的散文選材,應該是可遇不可求的。妙手偶得那些那些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那些只屬于自己的;那些創設一定意境,表現主題的。選到這樣的材料就可以了。我開頭說了其中的一點,下面舉例分別談談。
例一、以李公順先生的《我沒有登上泰山》談談選材中的獨辟蹊徑
李公順先生在全國旅游散文大賽獲金獎,還在開幕式上發了言。下來我專門找他交流了為什么寫“我沒有登上泰山”。 他說有了清代著名散文家姚鼐的《登泰山記》、有了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你不管怎樣登泰山,可能想看的很少,但筆鋒一轉,寫沒有登上泰山,就不一樣了,你那么向往泰山,又去了泰山,為什么不登?不寫登泰山你寫什么?都是我們想知道的,這樣,他的選材首先就抓住了讀者。我看了他的文章,照樣寫泰山,汽車送上“中天門”,坐上纜車輕輕的上到泰山頂,少了一個“登”,多了幾個看點。少了爬山的辛苦,更有精力寫景,寫思想,更能體現“大”泰山“小”我的意境。這是選材中的獨辟蹊徑,此先生還有《父親的獨腿眼鏡》等等,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例二、以秦錦麗的《朝拜生命高地》談談選材與主題的關系
秦女士在全國旅游散文大賽以《冬天到廈門去看海》獲金獎。這里我不談她的獲獎作品,談談發表在國土資源作家網上的文章《朝拜生命高地》。看名字你一定覺得很神圣,其實這篇散文寫的卻是作者因胃病與一個育有四個子女的老太同住一室的小事,老太先因兩個手腕脫臼住進醫院,治療一個月后出院回家,卻發現口齒越來越不清楚,反應越來越遲緩,又在門診室作了腦CT,發現腦部毛細血管出血,“二返長安”長住醫院了。老太頭腦不清、臥床不起,吃喝拉撒睡,全靠四個子女伺候,人又啰嗦、事又麻煩,病房整天吵哄哄,亂哄哄的,作者先是嫌煩,寫下偶遇老太的煩心事,后來漸漸被感動,作者特別寫了身為少將的兒子,一天數次伺候母親在床上大、小便,便后洗屁股的細節。
原文摘錄::(只見他熟練地一手抱腿一手塞便器。便后,一如姐姐們,嫻熟地履行最后一道工序—沖洗。那是怎樣的一個場景啊:他身體高大微胖,在床上不好蹲下,只好雙腿跪著,表情莊重,小心翼翼的樣子。老太眨巴著雙眼盯著天花板,像一個享受給換尿布的嬰孩,乖巧地躺著。)
老太的孩子們一遍一遍復制,作者一遍一遍在腦海出現“朝拜生命高地”的呼聲,于是就有了這篇從生活瑣事到“大愛、大孝”的文章。生活瑣事引出生活感想,進而上升到生命的感悟,文章一下有了份量。文章一出,網上好評連連,有的還寫下專題評論。
“孝” 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百善孝為先”、“烏鴉反哺”、“羔羊跪乳”。 孝的主題和愛情主題一樣是永恒的主題,孝道本身立起的人物形象比愛情更高大。這樣作者的選材,服務了主題,起到了以“小”見“大”的作用。主題好,立意高,同時又起到了拔高選材的作用。讓我們的選材小事不小。
例三、以本人《龍灣沐芙蓉 廬山登秀峰 》這篇散文,談談選材與創設意境的關系
我認為散文與小說的區別在于小說要寫情節、故事,寫人物個性,思想。而散文從寫事上講簡單,只寫特征就可以了。但散文之所以稱為美文,散文寫特征的同時要有象詩一樣意境,才算夠得上散文的標準。
《龍灣沐芙蓉 廬山登秀峰 》這篇散文,分兩個片段,第一部分“龍灣沐芙蓉”基本是獨立的,事情是寫我們第一天在廬山的旅游。到廬山,聽導游介紹后,我發現廬山人喜歡芙蓉、崇拜芙蓉,而沐浴后的女子恰如芙蓉一樣美麗,西施是美麗的,西施的傳說恰有沐浴一段。于是女子-西施-芙蓉有機的把材料串成一體,文章因芙蓉意境的創設而美麗,西施的小插曲,又讓文章有一點文化氛圍,于是這散文就有一點美感了。
(二)立意(確立主題)
散文的立意,就是確立主題,是散文的靈魂,決定著散文的成敗。
我們比較熟悉的手法,以小見大,就是最常見的方法,從平凡中挖掘不平凡、用生活瑣事講述深刻的道理,用象征的手法等等。上面秦女士的《朝拜生命高地》不僅講了選材,同時也啟發了我們怎樣立意。
一篇好的散文的立意,一己之見應該是,用飽蘸作者思想感情的材料,反映人的價值觀、世界觀、宇宙觀,承載起生命難以承受之重,能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文章。說重了,哪都有那大的主題呢?是的,這樣說,就是為了要和大家一起認識立意貴在深刻的道理。下面舉例談談立意怎樣貴在深刻。
例一 以李前先生的《謁訪三生石》談談選材中立意的重要性
李前,江西新余的作協主席,全國旅游散文大賽以《謁訪三生石》獲金獎,他和我開玩笑說:“要不是我和你一樣,也是最佳山水散文獎。”,我詫異:“你得什么獎,你事前都知道?”他說:“我最喜歡自己的一篇叫《梅雨潭的綠》的文章,有人夸我可以和朱自清的《綠》媲美,要投了,肯定是最佳山水散文獎。可我后來想《梅雨潭的綠》,體現的是形式美,再好只能是單項獎,就投了而《謁訪三生石》,覺得思想深刻些,有可能得綜合獎。”的確,李前老師的《謁訪三生石》以一個普通游客可貴的平民風范,表現了摯誠的家國情懷, 深廣的憂患意識一舉奪得了金獎。”
三生前生、今生、來生,通過唐朝的一個故事,表現了對人生的思考,又通過謁訪三生石表現了對當下人的價值觀的思考,大家可以上網搜一下原文看一下,更明白散文立意的重要性了。
原文摘錄:(因為我發現,在三生石及其周圍,竟然見不到任何保護性和紀念性建筑,甚至連一個路標,一塊說明牌都付之闕如。還有,眼下正值旅游旺季,可到這兒觀光的游人,僅有區區李某而已。遙想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當時作為杭州刺史,尚能于繁忙的政務之余,多次到此謁訪石跡,留連忘返,任滿離杭時還深情地寫下了“唯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的詩句,為何到了1200多年后的今天,這里反而變成被人遺忘的角落呢?三生石啊!你會為你寂寞孤獨的處境而傷感嗎?)
以屠格涅夫的小小說《乞丐》,王宗仁的《藏羚羊跪拜》談談怎樣為小說立意
例二 屠格涅夫的小小說《乞丐》,只200-300字,寫的是長期旅居法國的屠格涅夫,在街上碰上乞丐行乞時,自己下意識的在全身摸了一下,發現自己什么也沒帶,只好對乞丐說:“老哥,對不起,我什么都沒帶。”乞丐感激的說:“老弟,感謝您!”就這么簡單,通過簡單的對話你發現了屠格涅夫的偉大和《乞丐》這篇散文為什么不朽嗎?
作者給了乞丐什么?乞丐感激什么?(互動一下)
作者把乞丐稱作:“老哥!”,一聲老哥給了給了乞丐多少尊重呀!這可能是他一生都沒享受過的,是任何物質的施舍都無法比擬的,他能不感激嗎?“老弟,感謝您!”文章由物質層面一下上升到精神層面,你說深刻不深刻。難怪屠格涅夫偉大,難怪《乞丐》留芳!
例三 王宗仁的《藏羚羊跪拜》,跪拜的藏羚羊,逃不脫獵手的槍口,獵手因射殺了有孕的藏羚羊而終生不獵。一個閃爍著人性光芒,關心生態保護的大作就這樣誕生了。軍旅作家王宗仁當年一篇散文《藏羚羊跪拜》,把國人的目光引向了可可西里。最終可可西里成為藏羚羊的自由天地!
例四 回到《龍灣沐芙蓉 廬山登秀峰 》談談給散文立意的體會
《龍灣沐芙蓉 廬山登秀峰 》的第二部分,廬山登秀峰,旅游時發現詩作留芳,好景不再時怎么辦?這也是我們常遇到的事,那時沒有辦法,我只好到背后去挖掘作者的詩名,背景,也是為了給文章柳暗花明的感覺,實話說我當時是無意識的起到了立意的作用。
(原文:好容易上到山上,瀑布一線掛眼前,倘若在家,拉的鄰家小孩,上到六樓,撒泡尿便有此景。詩仙那“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中,“飛”字表現的高峻,“銀河落”表現的長和遠,我全然沒有體會。許是幾百年自然的變化,瀑布沒有了當年的勝景;許是詩人酒后幻化出來的勝景。然,我也喝酒也曾醉。
想到詩人還有那浪漫豪放的“蜀道難,難于上青天”,“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詩句,你看他離開長安時“昂首闊步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歷盡坎坷還具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傲骨。我豁然開朗,是詩人的胸懷博大,志向高遠;腦海浩瀚,激情澎湃,才有那穿越時空的浪漫,成就這千古豪放。山間小路上,當我追思夢想時,出現了剛才車上看到的李白巨像,也仿佛聽到一個聲音:“誰能與我同吟,誰能與我醉!”)
我說寫文章是有意無意之間的事,平時養成學習的習慣,積累素材的習慣,很重要,這些平時無意識的功夫,在我們有意識成文的時候會給我們很大的幫助。我從小就是個小笨孩,死心眼,到現在成了太婆,什么都變了,就是笨人死心眼沒變,人生的工作歷程中,84年我在子弟學校考了數學教師合格證,當了兩年理化實驗員,僅教過三年多語文,89年離開學校后,漸漸愛上了文學,1997年我參加地礦部中職調研組在全國各地跑了很多地方,經常被美景吸引,可想寫寫不出來,就象啞巴要說話一樣的,死心眼的就報了自學中文本科,開始學習,2000年后才學完,拿到畢業證。從那時起我經常堅持要看些與文學有關的書、電視欄目,講座等從沒斷過。雖沒學成什么,但給我帶來很多的樂子。這也就是我最滿足的地方,這里說我是浪費大家時間,我推薦大家學習兩個人:
一是大家都熟悉的余秋雨,看他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嘆》,讓你的散文有內涵,有意韻,他的散文常常彌散著中國文化的韻味,并始終被包圍。我不會,但總學者在文中塞一點文化小故事,讓其有一點文化氣息。第二是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看他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最初的經歷》、《馬來狂人》等,特別是《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你肯定不會失望,你將真正知道什么是文章的選材,立意。
謝謝大家!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