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墩實的塔——在“大野為證——黃世英地質文學創作50年紀念座談會”上的發言
來源:作者:郭友釗時間:2012-05-21熱度:0次
一座墩實的塔
——在“大野為證——黃世英地質文學創作50年紀念座談會”上的發言
郭友釗
黃世英先生在1962年發表《鉆塔》一詩,短短八句,表述聳立的鉆塔、祖國的寶藏、美好的未來、勤勞的鉆工,其意象偉岸。從此,黃先生用自己手中的筆,也架起了一座“鉆塔”,勘探新中國百萬地質工作者精神的寶藏,凡五十年,先以詩歌、散文,接著以話劇、影視劇本,再者以報告文學,這些豐富的文學樣式,來再現地質工作的精神面貌、文化內涵。
黃先生的“鉆塔”,總是架設在時代的前沿,總是破土在火熱的生活,總是與地質工作者呼吸在一起。當中國地質調查局成立剛剛三年,地質大調查項目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他策劃、組隊創作出版《地質之歌》,為地質工作者歌唱、鼓勁、加油。當全國中比例區域地質填圖工作完成之際,他又領導創作《青藏勁旅》。當地質大調查項目結束,他又精心策劃《為祖國尋找寶藏》的創作與出版。他的文學活動與地質大調查同行。當“礦產保障工程”拉開序幕之際,他又提出了“微紀實”的文學樣式,說長篇報告文學創作、出版的周期偏長,而“微紀實”能夠“短、平、快”地及時反映國家地質工作中的新鮮事物。當然,這只是黃先生退休之后報告文學創作活動的一部分。
黃先生的文學創作已碩果累累。除報告文學外,他影響最大的是電影劇本的創作。他在當地質工程師找礦時,他寫自己的隊伍,《雪山深處》,讓孫大光部長感動、激動。之后,他成了專業作家,還繼續寫地質生活。珠江口噴發工業油氣流,點燃南海石油勘探的熱潮,他創作《男兒要遠行》。青藏高原的第一個地熱電站送出第一股電流,照亮拉薩的夜晚,他創作《世界屋脊的太陽》。地質隊找水突破,解決城市的水荒,他創作《中國人》。在有水快流的礦業開發存在亂象,社會呼喚礦業整頓、整合之際,他創作20集電視劇《呼嘯的山野》。而電影《生死羅布泊》,則是用五年的時間研讀資料、深入生活而完成。
黃先生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地質精神的一座富礦。勘探發現每一座富礦,均來之不易。《雪山深處》,他是躲在蚊帳中、打著手電筒,一筆一劃地寫成的。《中國人》,則是打著點滴,在病床上一頁又一頁地改成的。《生死羅布泊》的劇本,修改多稿,每改一稿,他的血管就多了一根支架。現在,他的血管里已有了八根支管。八根支架,構筑了他現在創作的鉆塔。
黃先生創作、出版的著作,如果堆在一起,已有塔高。50年的地質文學創作,黃世英先生已成了一座墩實的塔——發現地質精神的鉆塔,鼓勵地質工作的燈塔。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