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遠方,一個古往今來的夢想,伴隨著一個人的一生,甚至融化在一個家族代代相傳的血脈里,而出行的初衷與方式、遠方的落腳點,往往透露著一個時代的密碼。
———題記
留學夢
二00九年九月的上海,還是有點濕熱沉悶,有些話欲言又止,喉嚨像長了毛,難道是心底的焦慮影響了天氣?
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安檢口門前,妻子打開鼓脹的行李箱,取出幾件衣裳,掂量了掂量重量,讓兒子套在身上,沒有別的辦法了!昨天晚上放在電子秤上裝的行李箱和包裹都達到了規(guī)定重量的上限,在這里一稱,竟然超出了一兩斤。這幾件衣服都是挑了又挑的,妻子看了看,哪件也不舍得拿回去,在國外買價格貴且不說,這些衣服上有兒子的氣味和家的溫度,那些板正的痕跡,是妻子折疊的“護身符”。排隊的同行者有的只提個手提包,很是輕松,我們說盡了好話,懇請幫忙把這幾件衣服帶進去,可這些“老江湖”們都是微笑著搖搖頭,這令我頓悟,是我們違反了“潛規(guī)則”,一旦衣服里藏著危險品或者毒品,人家豈不就惹上大麻煩了?本是陌路,人家不幫,可以理解!這也算出國前社會給兒子上的一課。兒子大熱天穿著五六層衣服的樣子著實可笑,周圍的人們絲毫不掩飾好奇的目光,朝著他善意地笑笑,都知道穿在身上不算行李,過關后再脫下來的“中國式聰明”,但我們真的很無奈。一米八六的兒子身背書包,一手一個行李箱,臉上滾著汗珠,隨隊伍慢慢移動。這些行李裝載了全家太多的希望。在跨向安檢門的瞬間,兒子回眸一望,面朝我們的方向,停留了幾秒鐘,無語,突然快速轉(zhuǎn)身,大步向里走去,消失在我們的視線里。
妻子呆呆地站在我身邊,眼直愣愣地注視良久,眼圈濕紅,但終于沒有什么流出來。“唉,該飛就得飛。”她苦笑著冒出這么一句,扭頭便走。我突然敬佩起妻子,心里彩排過的悲情大戲竟然沒有上演。
我什么也沒說,思緒卻還在回放剛才的場景:那個十九歲的小伙子,自信的回眸與義無反顧的轉(zhuǎn)身,鏡像仿佛在虛化放大,越來越模糊重疊,好像我父親當年在烏鞘嶺下的照片,又好像我曾祖父在青島港乘船赴歐時的樣子,盡管我不知道曾祖父長得啥樣。
為了沖淡失落和不安的情緒,我?guī)拮拥巧狭藮|方明珠塔,“瓶子蓋”“起子”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算不上寬闊的黃浦江、繁華的南京路盡收眼底,多年覆蓋記憶的來自影視書刊上關于“大上海”的神秘面紗,瞬間從城市之巔抖落。上海,也是妻子心中的“遠方”,但此時此刻,她掃過眼下的高低起伏、五彩繽紛,把目光投向天空,搜尋著每一架起飛的飛機,目送它消失在云層里。
十一個小時后,兒子用QQ發(fā)來消息:落地,米蘭,接機人在等。汽車還在歸途上奔馳,我們懸著的心也跟著從高空落到了落了下來。早在出國前,兒子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已經(jīng)聯(lián)系了接機人,提前租賃了房子,了解了要辦的各種手續(xù),并“瀏覽”了住處和學校周邊環(huán)境,人還在國內(nèi),已經(jīng)對意大利和米蘭不陌生了。
兒子很小就喜歡撥弄地球儀,地圖是他很多漢字的啟蒙老師,《國家地理》雜志的高遠景色和自然探秘,構筑了他暢想遠方的通道,意大利的足球,古羅馬的歷史遺跡,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藝術巨匠,像一方方巨大的磁石吸引著他,隨著年齡的增長,走出去的愿望越來越強烈。高中畢業(yè)后報考了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學建筑學專業(yè),六年后取得碩士學位。留學期間,實習考察,游歷過法國、德國、瑞士、西班牙、羅馬尼亞等國,體味了歐洲中世紀的繁華,近代文化的凄美婉約和浪漫情懷,對建筑藝術與人文有了更深的理解。2010年,莫言到米蘭大學講學,兒子前往拜見莫言先生,莫言與之親切交談并合影留念,還為之題字“他鄉(xiāng)遇老鄉(xiāng),乃人生一大樂事。”從莫言在意大利受追捧的場景,兒子感到了作為莫言老鄉(xiāng),作為中國人的自豪。利比亞內(nèi)戰(zhàn)爆發(fā)后,與利比亞隔地中海相望的意大利,華人華僑和留學生密切關注利比亞的動向,中國駐米蘭領事館也加強了同留學生的聯(lián)系。利比亞風波過后,兒子給我寄來一本書:《國家——2011中國外交史上的空前行動》,是反映利比亞撤僑行動的報告文學,根據(jù)兒子的要求,我反復讀了幾遍,真正領會了兒子的那句話:“以前在國內(nèi)嫌政府這不好,那也不好,身在異國他鄉(xiāng)才知道,國家強大,游子才有安全感,才有尊嚴!國家安寧,才是最好的生存和創(chuàng)業(yè)環(huán)境。”我理解這不是他故意唱高調(diào),他在米蘭華人區(qū)有很多朋友。當臺灣留學生組織丑化大陸集會時,他義正辭嚴用自己的經(jīng)歷和見聞予以反駁。我也理解了兒子為什么沒有移居意大利,畢業(yè)后毅然選擇回國創(chuàng)業(yè)。
說起來,兒子是我家族第三個到過歐洲的人,關于一百年前曾祖父兄弟去歐洲的故事,還有不少謎團。
撈金夢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正是經(jīng)濟匱乏時期,家人勞動一年,年底常常分不到一分錢,往往需要倒找錢給生產(chǎn)隊,一分錢攥出火星子真不是夸張。然而,我爺爺家(和叔叔同住)在拆老屋時,在磨屋里拆出來幾塊銀元,不知道去銀行兌換了多少錢。父親說,銀元可能是我曾祖父藏在里面的,曾祖父和他的弟弟到歐洲去打過工。家里人每過一段時間就過濰河,去濰縣領工錢(銀元)。父親在家里見過一個勛章和有幾條橫杠的肩牌,應該是曾祖父留下的,后來不知去向。曾祖父兄弟沒有留下任何照片和文字資料,他們哪一年從何處出發(fā),到過歐洲哪些地方,至今都是個迷,不過,能夠確定的是,他們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去歐洲的“華工”。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中國對德國宣戰(zhàn),加入了英國法國為首的協(xié)約國一方,但中國大兵并未開進歐洲的戰(zhàn)場,英法招募的14萬多華工,在英法后方或戰(zhàn)地服務,為中國贏得了戰(zhàn)勝國的名分。1917年起,英法通過教會,在山東威海、青島、坊子等地設站招募華工,山東共招募7萬余人,其中昌濰、淄博、濱州一帶居多,主要從威海、青島出發(fā)。據(jù)淄博一名華工日記記載,他們乘船從青島出發(fā),經(jīng)朝鮮,過太平洋,至加拿大溫哥華,再坐火車橫貫大陸,到達西海岸,過大西洋到英國,再經(jīng)過英吉利海峽,最后到法國或者比利時的英軍前線,前后輾轉(zhuǎn)兩個多月。根據(jù)各方面的資料推測,我曾祖父兄弟可能就是沿著這條線路到達法國。英法最初宣傳說去開荒、修鐵路,法國的華工主要安排在軍工企業(yè)、重工業(yè)、碼頭,英國的華工大部分被派往前線,修工事、運送彈藥和傷員,掩埋尸體,有的直接參戰(zhàn)受傷或犧牲,工作危險性增加了,工錢卻沒達到承諾的標準。無論在英國還是法國,華工都干最重最臟最累的活。兒子可以用QQ和家里聯(lián)系,及時消解孤獨之苦,假期里飛行一日就可回家。在那個通訊不發(fā)達的年代,在戰(zhàn)火紛飛的日子里,曾祖父們只有用勞體和睡眠來驅(qū)除內(nèi)心之苦,只有面向東方,望天興嘆,祈求一家老小平安無事。14萬華工中,死于戰(zhàn)場、工傷、疾病和往返途中的多達2萬人,不僅歐洲“淘金夢”破滅,許多人尸骨難尋。大戰(zhàn)結束后,除3000人留在當?shù)厣钔猓溆嚓懤m(xù)回國。活著回來的,感謝上帝保佑,全然沒有衣錦還鄉(xiāng)的自豪。父親回憶,曾祖父兄弟很不情愿談起歐洲的經(jīng)歷,家境也沒因出國打工改善了多少。而14萬華工對一戰(zhàn)的貢獻,似乎也被歐洲人淡忘了。中國作為戰(zhàn)勝國在巴黎和會上被戲耍的事實,也驗證了弱國無外交的真理,作為弱國平民的華工,又如何能發(fā)財?如何能贏得外國人的尊重?
看著網(wǎng)上一張張歐洲華工的照片,我不知道其中有沒有我的曾祖父兄弟,兒子在法國查閱資料,也沒找到他們的名字。翻閱資料越多,我越為曾祖父兄弟委屈,為同去的14萬華工委屈,為我們的國家感到屈辱。慶幸的是,自2017年起,法國、英國、比利時等國,陸續(xù)舉辦了一些紀念活動,修建了紀念設施,赴歐華工的經(jīng)歷重新被人提起,他們對世界的貢獻終于得到公正的評價,而此時距離一戰(zhàn)的結束已經(jīng)過了100年!是因為歐洲人終于良心發(fā)現(xiàn)?還是因為今天的中國,已不再是100年前的中國?上帝也是勢利眼!
求職夢
父親最珍重的“老物件”就是他在烏鞘嶺的照片和蘭州買的一床毛毯。父親留著長發(fā)分頭,上穿白襯衫,掐著腰,微笑著背對山嶺。那是改天換地氣吞山河的自信,是父親引以為自豪的六十年前的青春記憶。23歲的父親,響應建設大西北的號召,只身來到鐵道部第一工程局,參加了西北鐵路的建設,承擔隧道電力工程,足跡踏過天水、蘭州、武威、張掖一線。父親以出色的業(yè)績,作為鐵路系統(tǒng)的代表,參加了地區(qū)勞模大會,當時四十多元的工資也令人羨慕,他把大部分寄回家用,人生宛如走出長長的隧道口,一下子豁然開朗了。然而,老人和孩子占多數(shù)的家庭終于沒熬過三年自然災害日益勒緊的繩索,1962年,父親萬般無奈辭職回家。因為主動辭職,八十年代城市回鄉(xiāng)人員落實政策時,有的回城重新安排工作,有的農(nóng)轉(zhuǎn)非享受補貼,父親卻沒得到一分錢的補助。滿腔熱血的父親被歲月雕琢成了一個完全的農(nóng)民,改革開放后,父親憑著一技之長,干起了白鐵活和自行車維修,以略高于農(nóng)業(yè)的收入,供應幾個孩子上學,遠方的夢只存留在回憶里,未來的夢只能寄望于兒孫了。后來,隨著國家財力的增加,惠民之光普照農(nóng)村大地,農(nóng)民養(yǎng)老保險、最低生活保障制度、80歲以上老人健康補貼政策陸續(xù)實施,父親在子女養(yǎng)老費之外,還收到了國家發(fā)給的錢,這不能不說是對父親的一大安慰。
血緣真是個奇怪的東西。受骨血里的宿命驅(qū)使, 1988年,我沿著河西走廊向新疆進發(fā),奔馳在父親參與修建的鐵路上,穿過昏暗的隧道,面對窗外的戈壁灘,體味著父親當年心底的激越與荒涼。每次回家看望父親,父親弓腰、光頭、滿是皺紋的笑臉,都禁不住讓我一聲嘆息,為難以捉摸的歲月變遷,為烏鞘嶺下的那個英俊的青年。
1987年我從省城大學畢業(yè),因為定向分配政策回縣城當了一名中學教師。新疆的一位親戚建議我去新疆發(fā)展,也為了追尋當年父親的足跡,第二年暑假我獨自踏上西行征途,坐在擁擠的火車硬座上,在四天五夜的長途奔波里,經(jīng)受了天水段乘客攜帶橡膠水的恐慌,武威站下車乘客搶包奪路奔逃的驚險,吐魯番全車無水太陽烘烤的難耐,到達烏魯木齊時,已是疲憊不堪。親戚給參謀的工作,用人單位說:很需要你這樣的大學生,計委沒計劃,沒辦法。回答就這么干脆利落,就這么天經(jīng)地義!離開烏魯木齊前,我在市政府廣場前拍照留念,在照片背面題了兩句以自嘲:孤雁西飛至,烏城何所賜?
計劃經(jīng)濟時代,不僅公職的大門嚴格按照計劃編制進出,農(nóng)村的人員也不能隨意流動,進城當個“農(nóng)民工”,也受到層層限制。哥哥在家務農(nóng),身強力壯,每年的“出夫”都是打突擊的主力,但再能干也是掙一個整勞力的工分,不能多掙半點兒。家里托在運輸公司工作的一個鄰居,要了一個在岞山火車站當搬運工的“臨時工”名額,每月可以掙到八九塊錢,哥哥干活不惜力氣,這工作正適合哥哥,母親為此對鄰居千恩萬謝。但這事需要大隊同意蓋章,村干部竟然以哥哥身體不合格為由,換上自己本家的人去了,干了兩三年后,那人真的因為身體受不了被退回了。聽到哥哥被人頂替的消息,平日不會罵人的母親變成了憤怒的獅子:王八蛋,欺負人,這哪里還有公道?咱不干了。“闖關東”曾是內(nèi)地人綿長的夢,但不是甜蜜的夢。經(jīng)過商量,父母決定讓哥哥去東北。家里借口給哥哥介紹對象,讓哥哥從工地上請假回家。第二天早上天不亮,我就推著小推車,送哥哥去岞山乘火車。路上像做賊一樣,生怕被熟人發(fā)現(xiàn)。哥哥走后,父親被叫到大隊部參加“學習班”,同去的還有幾個家長,他們的孩子也悄悄效仿哥哥“逃跑”了,村領導逼迫他們把孩子找回來,說這些青壯勞力出走,是村里的一大損失。奇了怪了,怎么這時候哥哥又成了青壯年勞力呢?!
長白山下的土地廣袤肥沃,一望無際的森林收養(yǎng)了眾多的“盲流。”哥哥在吉林敦化的林場落腳,種參養(yǎng)鹿、耕田種地。直到實行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后,家里條件大為改觀,生病的母親也感到家里學生多勞力少,力不從心了,便讓哥哥全家返回。之后,村里外出的幾個青年也陸續(xù)回家。
想想兒子這代人,雖然抱怨畢業(yè)不安排工作,但至少可以自由選擇,用人單位也有一些自主權,尤其是公務員和事業(yè)單位的公開招考,為年輕學子提供了公平競爭的機會,真是“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人的解放是最根本的改革。
從百年前的一戰(zhàn)期間,到新中國成立之初,從改革開放前的七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風起云涌,滄海桑田,國家由弱變強,在世界舞臺上贏得了尊嚴,經(jīng)濟體制、人事制度、教育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各方面,改革前進的每一個腳步,無不影響著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的命運和生活,歐羅巴的硝煙與榮華,大西北的荒涼與神秘,大東北的富庶與寬容,見證了我家族幾代人前仆后繼的夢想,遠方的夢,承載著未來的希望,這個夢,不停地在中國夢的大屏幕上閃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