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家陜南,端陽節俗頗多,戴紅肚兜兒,就是其一。過去,在端午節,大人小孩兒要戴上新做的紅肚兜兒,辟邪免災,百毒不侵。其實,科學的講,端午期間,氣候尚有涼意,戴上紅肚兜兒,遮胸護腹,以免風吹,涼了肚子。
除此,成年人戴肚兜兒,如背心,如胸罩,遮羞。小孩子戴著紅肚兜兒,大熱天露著,天真爛漫,喜氣盈盈。肚兜兒,是中國傳統服飾中的內衣,貼身穿,遮胸護腹。一般為正方形、長方形和扇形,對角設計,上角裁去,彎如淺月;下角或尖形,或圓弧狀。淺月下面,鑲著肚兜牌,肚兜牌上繡著民間傳說或花草圖案,多是趨吉避兇、祈愿幸福的主題。肚兜腹部位置,縫著肚兜碗兒,起著荷包兒的作用,可裝小物品、小吃貨。彎月的一角縫條紅布帶兒,一角縫了個款兒,系時將紅布帶繞頸穿入款中,綁個活結。下邊兩角各有一條紅帶兒,拉向后背系于腰間。
肚兜兒來歷眾說紛紜,野史正史都有。野史說的玄乎。一說是在天地混沌的遠古,女媧和伏羲兄妹發明肚兜兒,給兒女遮羞。一說是安祿山和楊貴妃在嬉笑打鬧中,楊貴妃的胸口被抓傷,她怕皇上看見,就用一塊江南進貢的絲綢,裁剪成一方遮羞布,罩著胸口。誰知,她這個欲露還羞的情態,竟讓唐玄宗著迷。之后,這個“遮羞”之物越做越精美,演變成現在的花肚兜兒。
民間傳說肚兜兒起于漢時,女子怕遭到壞男人的襲胸騷擾,用布纏胸,以帶子系至背后,稱之為“縛胸”。
正史記載,公元前818年就有了肚兜兒。《左傳》云:“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通于夏姖,皆衷其衵服,以戲于朝。”故事說,陳靈公與他的臣子孔寧、儀行父都與一個叫夏姬的女人私通,三人在上朝時各自拿出夏姬的內衣互相嬉戲。陳靈公和他的臣子好不害羞!文中的“衵服”就是肚兜兒。先秦稱“膺”,漢朝謂之“抱腹”,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流行。此時的肚兜兒褒博寬敞,裝束風度袒露寬博。
唐朝女性崇尚健碩豐腴之美,服飾追求“肥豐露透”,講究修形合身,體現颯爽豪氣、氣度非凡的人文精神。“峭窄羅衫稱玉肌”。
宋代女性服飾以“窄瘦長奇”為美,肚兜兒這樣的“近身衣”短而窄,我老家人叫“緊身衣”。
遼金元時期的肚兜兒綺麗多彩,帶上異域情調。明代肚兜兒色彩明麗,形制、色彩和用料趨向“尊崇富侈”。清末明初的肚兜兒煥然一新,“束帶”換成“扣飾”,“展露”代替“掩蓋”,原來對胸脯的“裹隱”,改為對乳房的“托舉”,肚兜兒越來越“衛生適體”、健康科學,肚兜凸顯出風韻魅力和文化價值。
肚兜兒,是女性私密空間的悄悄話,含羞內斂,富有浪漫情懷。古代女子,貼身戴著。它還是個韻美的情物,少女若以此物定情,少男必時時貼身穿著,其中寓意,自不待言。《紅樓夢》第三十六回,作者在“繡鴛鴦夢兆絳蕓軒”一章,安排寶釵坐在熟睡的寶玉身旁,繡著肚兜兒,聽著寶玉說夢話,那個情景,想想都甜蜜,都美妙。
現如今,男人穿背心,女人帶胸罩,沒有成人戴肚兜了。神秘古老的肚兜兒,已成為人們的念想。我的故鄉,也只有極少數小娃娃在端陽節戴肚兜兒,承載著長輩的良好心愿,祈愿紅肚兜兒能給寶寶帶來平安健康,帶來快樂和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