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龍華,源于看了畫家肖天清編的一本叫《圖說四川古鎮》的畫冊產生的一種好奇。去年國慶假期,我便直奔龍華古鎮而去。
龍華古鎮地處四川宜賓屏山縣深山之中,建鎮于宋代,明代修建龍華寺而得名。由于地理位置太偏僻,交通不便,使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古鎮不被世人所關注。與他相比,同屬宜賓市的古鎮李莊,因抗戰時期同濟大學在此駐扎一舉成名,如今已是風光無限,被打造成為宜賓市一顆耀眼的文化和旅游明珠,受到人們的無比青睞。
汽車從沐川而來,盤旋在崎嶇的山路上,狹窄的爛路,再加彎急坡陡,10多公里的山路,讓我們一路膽寒。翻過一座大山埡口,終于看見一條河的沿河兩岸修建著許多房屋---龍華古鎮,這座失落在深山里的明珠,竟是這樣古樸滄桑原生態!
在小龍溪河邊停下,一座光緒年間修建的“龍華涼橋”向我們迎來,這是不少古鎮特有的象征。涼橋橫跨在小龍溪河上,一頭連接高樓公路,一頭牽著老街老屋,就像一條時空隧道,連接著龍華的新與舊,現代與古老。人們說龍華是三橋兩溪圍一鎮。放眼望去,龍溪河兩岸全是現代建筑,小小古鎮已被淹沒其中。倒是古老的涼橋顯示著自己的獨特地魅力,每間廊頂下都掛有書家墨寶,形成一道特殊的景致。著名作家白樺曾說,“全世界最美麗的廊橋就在中國的西南部”。話真如此。涼橋還是當地人貿易集聚休閑之地。
走過廊橋,就是龍華老街。昨夜剛下過雨,小龍溪河水掀起黃色浪花,奔騰著穿過橋洞急急地奔向遠方。一溜過河石猶如琴鍵鋪在河中,流水掀起的浪花聲恰似丁咚琴聲不歇。
古鎮依山傍水,呈階梯型位于大龍溪河和小龍溪河交匯處。三條清代的老街順山勢蜿蜒,與龍華寺一道沉淀下厚重的歷史,穿過低矮狹窄殘破的西城門,我們邁進順河老街。腳下那長長的高低不平的舊石板,已被歲月和行人打磨的溜光,石板兩邊和低矮的房屋頂上鋪滿青苔。老街不寬,1000余間木結構房屋基本保留著明清時期的商肆民居特點。老舊的房屋,已經不堪小青瓦的重壓,柱子、門板早已傾斜,但因木質穿斗梁柱的相互拉扯,多少年也沒有倒去,彰顯出四川民間房屋的建造智慧。
順河街至下寨門是僅為三四米寬的石梯路,兩邊店鋪林立,街邊屋檐起伏重疊,吊腳樓鱗次櫛比高矮不一,過去有小山城之稱。三官樓、古驛站、天主教堂、魁星樓、染坊依次散落在街上。每至逢場日,人流不息,構成一幅縮微的《清明上河圖》。老街最好的建筑是一家裝修不久的龍門客棧,一些人家的門板上還遺留著文革時期的標語痕跡,山坡上是孤獨的龍華寺,正俯視著老街與龍溪河。龍華寺過去規模宏大,占地4000平方米,如今只剩一間大殿被政府機關改為辦公場所。古鎮原有“五宮一廟”,現今除禹王宮外,其余已不復存在。
龍華歷來是四川邊防駐軍重鎮,明代在此設驛站,清朝設平安營,建都司衙門,修筑城墻、城門、炮臺等。如今古鎮尚保存著西城門、南城門、中門、龍華寺、都司衙門舊址。
站在龍溪河邊,一排古老高大的黃葛樹葉隨風搖曳,河風輕拂著涼橋,清涼的溪水從腳下潺潺淌過,似有村童在水中嬉戲,大人們在涼橋上吃涼糕涼粉,村婦在河邊滌衣。古鎮的生活猶如這些古老的黃葛樹安靜恬適。
屏山縣氣候屬于金沙江上游河谷氣候,冬季陰冷潮濕,春夏多雨多霧,早晚溫差較大。每當酷暑季節,龍華人習慣帶著竹席往涼橋去,把竹席往橋面上一鋪,讓龍溪河的徐徐涼風和涼意漫上橋來,滲進睡在橋上每個人的身體和心里,這是龍華四季中最別具風情的一幕。
龍華古風依舊,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淳樸的民風,幾百年來,古鎮里的人們過著從容淡定的簡樸生活,順河老街邊那個坐在小凳上衣著簡陋專心編織漁網的中年男人;一個把小木凳當飯桌坐在房前邊吃飯邊看手機的男人,就是最好的證明。矗立在鎮外世界最大的“八仙山立佛”,用微笑的目光注視著古鎮上的男女老少,保佑著他們世代平安。
古老的龍華還需要重新打扮梳妝,增添色彩。如今四川省開展的文旅資源大普查,給失落在深山中的龍華一個再現輝煌的機會。細沙溪那眾多的珍貴桫欏樹正翹首以盼,等待著游人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