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三國演義》的首頁,開篇就會看到“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當聽到“大衣哥”朱之文演唱的那首激情澎湃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歌曲時,你我可能會熱血沸騰,但很多人不知道此詞作者并不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他是明代文學家楊慎所作的《臨江仙》詞。
楊慎,字用修,號升庵,四川新都馬家鎮人明朝第一大才子,24歲中進士被正德皇帝欽點第一,為明朝四川籍唯一的狀元,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傳奇人物,精通政治、醫學、法律等多門學科。其父楊廷和更是了得,為明武宗、世宗兩代皇帝宰輔。2017年7月,楊升庵被評定為四川首批十大歷史名人,與諸葛亮、李白、蘇軾齊名。楊氏家族先后一共出了七名進士,所以人們稱楊氏家族“一門七進士,宰相狀元家”。長久以來,楊氏家族清白傳家,“臨利不敢先人,見義不敢后身”和“四足”、“四重”的家風文化,更是深深影響著后世子孫。
初夏一個周末上午,我走進座落在川西平原上的馬家鎮,一路尋訪終于來到綠樹成蔭的升庵村。沿一條彎曲的林間小路左轉右拐,看見了掩映在翠綠竹林盤中的楊氏宗祠。
楊氏宗祠呈U字型掩藏在竹林下,一片空地裸露在祠堂外。明末為避戰亂,楊升庵后裔從新都縣城狀元府遷居此地。祠堂建于清道光19年,原為四個天井大院。現僅存一座正殿,左右廂房4間。后院還遺存有清明會碑。祠堂原占地80余畝,已有181年的歷史,是9柱典型的宰相級祠堂,保留著川西民居庭院式特色。
紅墻黑瓦構成祠堂的色彩。正堂內供奉著楊氏祖先牌位,右側擺放著一幅彩色的楊升庵肖像畫是謂楊氏宗祠象征。一位十來歲的男孩坐在左側桌子上正伏案寫作業,問他,答曰隨母親到訪。左廂房內,人來人往正忙著準備午餐。這才想起,已到正午用餐時分。正閑游之時,一位中年男子迎面走來問詢,當得知我們是參觀者時他臉上頓時露出笑容,告知他是楊升庵14代孫楊德力。隨后,他主動介紹起家族的傳統歷史文化,并在我們邀請下與我們合影留念。
楊升庵出生在書香門第宰相之家,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11歲寫詩,12歲寫文,一篇名叫《古戰場文》讓人驚嘆不已,后入京作《黃葉》詩,被大學士李東陽所贊賞,收為門生。明正德六年殿試成為狀元,授予翰林院修撰一職。楊升庵秉性剛直,每事必直書。明武宗微行出居庸關,他就上疏抗諫。明世宗繼位后,他改任經筵講官。嘉靖三年,眾臣因“大禮議”違背世宗意愿受廷杖,楊升庵被謫戍云南永昌衛,居云南30余年,最后死于戍地。仕途不順,但婚姻卻十分美滿,妻子黃峨乃工部尚書黃珂之女,博通經史,寫的一手好詩文尤其擅長散曲。夫婦二人共同寫詩、填詞、作曲,過了一段詩情畫意的幸福生活。楊升庵落難,夫妻天各一方聚少離多,路遙情長,只能互寄情詩以訴衷腸。楊升庵的一生,印證了他所作《臨江仙》詞中那句話“是非成敗轉頭空”,成為他一生最貼切的寫照。
祠堂外竹林下,有一口“狀元井”,曾是楊家日常飲用洗滌之水。井旁的一堵白墻上,楊升庵站在江邊左手叉腰正注視著前方,一幅飄逸瀟灑的《臨江仙》詞伴在他身旁,如同楊升庵的氣勢寫照。楊氏祠堂外,一座現代特色的家風館已經拔地而起。
楊德力欣喜的告訴我們,政府已作詳細規劃,要把楊氏祠堂打造成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傳承優良家風家訓,家庭文化示范基地。他們楊氏之家已被全國婦聯評為“全國最美家庭”、“全國五好家庭”,已成為成都市婦聯“家庭文化示范基地”。為傳承揚氏家風他一直秉承祖訓,每天早起必作沐浴更衣,上大堂跪拜祖先,以期用此儀式與先祖心靈交流。楊德力還在宗祠舉辦“古風清韻傳萬家”楊升庵家風家訓系列故事分享會50余場,接待社會各界參觀團200余個,參與群眾8萬余人。2017年《中國家規》一書將楊升庵家規作為中國歷史上有影響的50個人物和家族家規收錄其中。2018年5月,楊德力作為全國最美家庭代表省市區婦聯到全省各地作經驗交流,傳播中華傳統文化。
傳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家風家訓,家庭文化在當今社會尤為重要,當人們的物質生活滿足之后,每個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愛國愛家講孝道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發揚光大是每一個人的責任。所以揚德力甘于寂寞,幾十年地堅持守住的不是僅一個楊氏宗祠,也是在守望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和美德。
金燦燦的陽光灑滿青綠色的川西平原,漫步在升庵祠堂,翠竹揚風送爽,心中似有清流涌動,讓我忘記了高溫的炎熱。楊氏宗祠弘揚的是中華傳統文化,它像一面鏡子時刻照亮著我們的靈魂。優秀傳統文化在這里繼續發光發熱,警示著我們要一代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