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娘腿 腿不長
陜南老家,漫山遍野的“婆娘腿”開花了,紅艷艷、密簇簇,擠在枝條上,一面面山坡,像春天酡紅的臉蛋兒,座座秀山宛如醉美人。
“婆娘腿”,是陜湖交界漫川人對一種植物的稱呼,其學名為“馬桑”,屬落葉灌木。《爾雅》曰:“木旗(簇)生為灌,灌木:叢木也。”其矮小叢生,一簇一簇的,樹身彎曲,枝丫茂密脆弱,春風一吹,漫山的婆娘腿掛滿一枝枝鮮紅的花絮,細小密麻,簇簇團團,一紅一樹,一染一片,紅紅火火,在荒山野嶺間分外搶眼。
湘西鄂北地區稱之“千年紅”。陜南山陽一帶喚作“紅眼籽兒”。
夏季,每桿枝條上綴著數不清的小紅顆粒,熟透時,紅潤潤、水汪汪,汁液甜香,山里人上坡,都會忍不住地捋一把喂到嘴里品嘗。吃婆娘腿果兒不能把籽兒咬破,籽兒黑,糜子大,有毒,少吃,只把嘴唇染得黑紅黑紅的,沒啥危險。多吃了,頭暈、頭痛、要人命。婆娘伸腿,心里有鬼。誘惑中暗藏著殺機,人們千萬不要貪戀它銷魂的果汁,落入它溫柔的圈套。
一旦山山嶺嶺的“婆娘腿”掛滿紅果,齊刷刷地翹腳閃腿,那場景會把人迷倒!
婆娘腿籽兒可以釀酒。五月,籽兒熟透了,山里人把一枝枝紅潤飽滿的小顆粒捋到背籠中,背回家,倒入木缸(木匠用鐵絲將一塊塊木板箍成的容器)里,裝大半缸了,開始做酵子——農人用傳統的蒸饃酵子,加水加面攪和半盆,讓它再發酵,然后倒入裝有婆娘腿籽兒的木缸內,雙手握著一根木棍不停攪動、攪勻,然后,蓋上蓋,任它在缸里吹泡泡,咕咕嘟嘟的煮,高熱發酵。約莫一星期,缸內開始小聲咕嘟,由輕言細語到不言不語、沉默安靜下來,釀酒人叫“定缸”(意思是缸內安定,原料發酵好了),開始在屋當頭坎塄上盤個土灶,吊酒(釀酒)!
吊酒程序和燒包谷酒一樣:安底鍋,架甑子(形似無底無蓋木缸),燒大火,把發酵的酒糟子用麥糠拌松散,倒入甑子里,斜插上酒鎦子,把天鍋架在甑子頂口上,添上滿鍋冷水,安心等待白亮亮的酒從酒鎦子里甜甜香香的流出來,一線清泉,涓涓注入嘬著櫻桃小口的酒壇子里。
婆娘腿酒勁兒大,香甜醇美,在糧食短缺的饑餓年代,是山里人的美味佳釀、可口可樂。這種酒只可小酌解饞,不能開懷暢飲,喝多了悶頭痛,心里挖鬧人,吐酸水,會醉死人的。
自制佳釀,還是正宗的苞谷酒爽口,香醇綿長,天下美味。
有關“婆娘腿”的傳說,民間流傳多個版本,在此,講兩個讓讀者過下耳隱。相傳,數百年前的“婆娘腿”樹是喬木,粗壯高大,是“樹中之王”。某朝有位皇帝,大熱天騎馬游玩,累了,把馬拴在一棵“婆娘腿”樹上,坐樹下睡著了。等他一覺醒來,“婆娘腿”樹沖到藍天上去了,馬也被吊死在空中。為此,他怒不可遏,詛咒道:“婆娘腿樹長得高,長不到三尺要勾腰。”從此,“婆娘腿”樹就再也長不高了。
還有個故事與孫猴子有關。傳說,古代的婆娘腿樹高過云天,被人們當作天梯。有一天,孫悟空攀沿樹干,闖進天宮,打翻了王母娘娘的凈水盆,導致天下洪水泛濫,田地房屋被淹,死傷百姓無數。玉皇大帝得知后,十分震怒,當即詛咒道:“上天梯,不要高,長到三尺就勾腰。”并命天兵天將把所有婆娘腿樹踏矮,此后,婆娘腿長到三尺就彎腰了,再也長不高了。
“婆娘腿”(馬桑樹)是一株文化氣息濃厚的植物,它除了有很多美麗的傳說外,在中國湘西地區,馬桑樹和燈臺樹交織相擁,還是土家族人心目中的愛情樹、夫妻樹,象征男女纏綿、生死相依、不離不棄的綿綿恩愛情意。馬桑樹和燈臺樹纏綿的枝蔓下,是土家青年約會,談情和私定終身的地方。
“馬桑樹兒搭燈臺(喲嗬)/寫封的書信與(也)姐帶(喲)/郎去當兵姐(也)在家(呀)/我三五兩年不得來(喲)/你個兒移花別(也)處栽(喲)。”中國經典民歌《馬桑樹兒搭燈臺》誕生在湘西,2003年,《馬桑樹兒搭燈臺》《茉莉花》等十余首中國民歌,經宋祖英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唱后,感動了海外不同膚色的人,刮起了一陣中國風。
秋天過后,人們拿著鐮刀,到荒山里砍干死的婆娘腿柴,回家碼在屋檐下,燒飯用。背著背籠、鋤頭,挖干死的婆娘腿樹蔸子,堆在柴棚里,冬天燒火爐。活的婆娘腿紅沁沁、水汪汪的,燒不著,沒人砍,沒人要。據說,這也是被神仙和皇帝老兒詛咒了的。
(原創文章,沒在自媒體及其它媒體發表。作者:金功文。地址:山陽縣城關鎮“豐陽之星”小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