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樹上的美味
一陣春風一陣喜雨,柳芽爆滿枝條,幼小的柳穗攆腳,密密麻麻鉆了出來。風兒搖著柳枝,裊裊娜娜,綠意婆娑。能跟上花兒腳步的樹葉兒,也只有柳芽了。只幾天光景,柳穗指頭蛋兒大,柳葉似一串串小魚兒,掛在空中飄蕩。柳穗胖嫩、柳葉兒正鮮的時候,有人開始采摘著吃了。
柳穗,是柳樹的花,它沒有花萼、花瓣、雄蕊、雌蕊,是單性花。在陜南靠近湖北一帶,二月底三月初,就冒了出來,幼嫩的穗兒,花色青綠,狀若桑葚,采摘下來,可烹飪出柳穗酥卷、糖醋柳穗餅、紅油銀絲柳穗等多樣美食。生的柳穗,苦味濃重,吃時要先用清水洗凈,倒入食鹽,浸泡上一天多,鹽能殺菌保鮮,祛除苦澀后的嫩穗,鮮綠綠的。再用清水沖沖,開水焯一下,瀝干水分,撒些蒜粒、姜末、蔥花、白糖,倒些香醋、生抽、辣椒油等五香作料,拌勻就能吃了。色澤碧綠,好看;鮮香嫩脆,好吃,是春末夏初時的美味佳肴。
柳穗老得快,種子上生出絨絨棉絮,風一吹,白絮飄飄,如朵朵雪花,滾一地的白。持續(xù)時間長,飄來飛去一兩個月。
清明節(jié)令間的柳葉兒鮮嫩,是食用的最佳時期。提著竹籃,去河邊堤岸,捋些回來,擇凈洗凈,滾水里焯一焯,再倒入清水里泡上幾個小時,涼拌、清炒、包餃子包子,怎么吃著香、吃著合口,就變著花樣烹飪,做出各種各樣的美食。也可把鮮嫩的柳葉兒用保鮮袋兒裝著,放在冰箱冷藏,一年四季,都是鮮綠水嫩的,想吃啥樣的柳葉美食,都能滿足口福。
柳葉兒長得風快,嬌滴滴的日子沒有幾天,約莫一個星期,柳樹成蔭,垂垂老矣,柳葉兒粗硬苦澀,食之無味,難以下咽了。
我知道柳葉兒能吃,是在90年代。一場撤區(qū)并鄉(xiāng)機構(gòu)改革,把我調(diào)到一個山鄉(xiāng),負責教育辦公室工作。哪里沒有集市,買不到蔬菜,條件差,生活苦,好長時間都是吃方便面。也在這個時候,從北京回來一位王姓創(chuàng)業(yè)者,辦起了一個野菜加工廠,精品野菜中,就有柳葉兒。我去廠子買野菜,王老板對我說:山里野菜在北京可吃香了!
記憶里,我老家人是不吃柳穗和柳葉兒的。查周王的《救荒本草》,也沒有柳樹的記載,這就是說,柳葉兒還不是救荒之物。然而,現(xiàn)實是,在饑餓年代,柳葉兒救過不少人的命。蘇教版七年級課文《柳葉兒》里,作家宋學孟記敘了自己童年時期,在饑荒的歲月,爬柳樹、搶柳葉兒、吃柳葉兒的故事。他說,“是柳葉兒救過我的命”,深情表達了對柳樹的感恩之情。
仔細一想,人和植物最親,看似各自獨立,沒啥關(guān)系,實則相互依存,性命相依,是生命的共同體。不管世界怎么鬧騰,歷史如何更迭,都沒能把人和草木分開過。在我山里老家,門前栽樹,屋后種菜,生活不是詩而過得詩意,住在風景里,住在山水畫里。這就提醒我們,在豐衣足食的年代,要善待植物,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真的有天遇到天災人禍了,糧食接不上,沒飯吃了,植物們會來救人命的。
柳樹,站立風景的樣子最美。吃她的葉兒,總感覺是褻瀆。柳條垂垂,飽含著一種溫柔、含蓄、修養(yǎng)、涵養(yǎng)、謙遜的品格,因而,文人雅士愛柳的多。東晉陶淵明在堂前栽了五棵柳樹,自號“五柳先生”;唐代文成公主在拉薩的大昭寺前栽植一株柳樹,美名“唐柳”;北宋歐陽修在揚州平山堂栽的柳樹,后人稱作“歐公柳”;明末清初的蒲松齡臨泉植柳而居,自封“柳泉居士”;清末名將左宗棠帶兵出征西北時,沿途栽柳數(shù)千里,人稱“左公柳”。
現(xiàn)代畫家豐子愷有“小柳屋”?,F(xiàn)代史學家陳寅恪的不僅把書房取名為“寒柳堂”,而且,其著述編為《寒柳堂集》。李白、杜甫、白居易,都為柳樹寫過詩,極盡贊美。
大清才子李漁,在《閑情偶寄》中,大加贊賞垂柳:“此樹為納蟬之所,諸鳥亦集。長夏不寂寞,得時聞鼓吹者,是樹皆有功,而高柳為最?!彼f,裊娜的柳樹,是蟬的寓所,是各種鳥兒云集棲息的地方。人們在漫長的夏天不感到寂寞,得益于蟬鳴鳥歌,這是樹的功勞,而高高的垂柳,功勞最大。樹木有本心,它給鳥兒搭臺,召喚它們唱歌載舞,讓人們在炎炎夏日,聽著蟬拼盡全力的鼓噪,聽著鳥婉轉(zhuǎn)動聽的歌唱,過著愜意的生活。這柳樹,多像心理醫(yī)生!人們都應尊敬和感謝它,永遠記住它的好。
(原創(chuàng)文章,沒在自媒體及其它媒體發(fā)表。作者:金功文。地址:山陽縣城關(guān)鎮(zhèn)“豐陽之星”小區(qū))
上一篇: 《白鹿原》中的饑饉歲月
下一篇: 四方洞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