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六月一個煙雨蒙蒙的日子,因為有幸參加安徽省散文家協會組織的“品讀績溪采風”活動,平生第二次來到了“小橋流水人家”——如詩如畫般的美麗且充滿魅力的皖南古村落龍川。目睹了她小家碧玉的秀美,也品味了她不乏大氣恢弘的千年風姿。如果說水墨績溪是一幅美麗長卷的話,那么,龍川,就是這幅長卷里瑰麗的墨寶。她是績溪的驕傲,她是皖南的亮點,她是華夏文化歷史與自然景觀中的明珠——我為之陶醉而流年忘返的畫里人家。
入得龍川,放眼望去,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條長長的、彎彎的看不到盡頭的流水,低低地在兩邊都是石條壘砌、岸上都是古色古香的馬頭墻下略有落差的流淌,這就是龍川的水街。水街下的石臺階上,有女人在清洗著蔬菜瓜果,水中也有老鴨或是白鵝靜靜地臥在水邊。水街上,好幾道石拱橋躬在水面上,讓兩邊的龍川人家或游人順利地來來往往。任你在什么角度看,龍川都是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水墨畫。
“小橋流水”是龍川的秀氣、靈氣,如果稱她是這里的“小”。那么,龍川的“大”在哪里呢?如果你觀察仔細,答案很好找到,那就是這里的獨特的人文景觀。走進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五年的龍川胡氏宗祠——這座號稱“江南第一祠”的古建筑,你會為這里的一切所震撼:她坐北朝南,前后三進,占地超千平米;她以山帶水,氣勢飛動;她裝飾精美,特別是那保存完好的各類木雕,有“徽派木雕藝術寶庫” 和“民族藝術殿堂”之美稱,有關專家贊譽她是中國古祠一絕。更讓人感覺她的“大氣”的是:龍川胡氏家族,在明代曾出過戶部尚書胡富、兵部尚書胡宗憲、清朝紅頂商人胡光鏞(字雪巖),還有我黨中央原總書記胡錦濤,也是胡氏家族的后裔。這,難道不是龍川的一種“大”嗎?
你再看看村中的奕世尚書坊吧,這可是一座明代的石雕牌樓,為徽派石雕之最。它高達十米,寬度九米,為花崗石和茶園石搭配鑿制而成。非專業人士不能說清楚的構架與寓意,讓它矗立在村中,歷經了五百五十多年的風風雨雨。它的主樓正中裝置豎式“恩榮”匾,四周盤以浮雕雙龍戲珠紋。而下方花板南北兩面,分別鐫書“奕世尚書”和“奕世宮保”,為明代著名書法大家文徵明親手所書,我想這應該是龍川的另一種“大”!
龍川的“大”,還體現在胡宗憲少保府抗倭紀念館的展示中——倭寇肆虐,胡宗憲臨危受命;智勇雙全,胡宗憲建功東南;劍埋冤獄,胡宗憲魂繞白云,表現了他抗倭平定海疆的英雄業績——這應該是一種龍川人維護國家和民族尊嚴的境界之高大的“大”!
告別龍川已經一個月了,可我仿佛還龍川的水街上徜徉,或仰視定睛那高高的陡壁翹檐馬頭墻,或低首沉思那清清流水的嘩嘩遠去,頭腦里始終在確認這樣一個感受:這里是山美水美人更美!這里的美,是高低的、大小的、多容的、交錯的、歷史的、深厚的,也是莊嚴的、莊重的、神圣的。通俗地說,龍川的 “小”,是她的外在秀麗之美,而龍川的 “大”,則是她的內涵極具博大之氣!
這就是龍川,一個大小兼容、相得益彰的地方,一個讓人生出太多感受、感想和感悟的徽州古村落。
凹凸,男,1964年9月出生,本名吳生榮,網名安源、妖瞳、獨坐客等。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省作家協會會員、省攝影家協會會員、省散文隨筆學會皖南創委會副主任,宣城市散文家協會主席。出版詩集《孤雁從我頭頂飛過》、散文集《忘情山水》和新聞通訊集《風采記錄》等。有多篇詩歌、散文在省市級報刊發表,曾獲全國第四屆華夏散文大獎賽二等獎、敬亭山文學獎和鰲峰文學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