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冬天的幕帳徐徐拉開了。進入到這個時節,這一年也都要進入倒計時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忙活了一年的耕耘只有到了這時才敢給自己松一口氣呢。季節的變遷,真的是令人充滿了驚喜也充滿了無奈。立冬,只是說要跨入一段新的日子的門檻呢,可分明已是景色兩重天了。朔風漸起,似乎秋高氣爽的日子里只顧得收獲了,還沒有好好品一品農秋的味道呢,冬天就來到身邊了。
立冬之后,最明顯的一個物候就是原來那樣旺盛蓬勃的花花草草怎么突然就凋零枯萎了呢,仿佛這只是一夜之間的事情。前一陣,窗戶下每到夜深人靜之時,總聽得到蟋蟀的鳴叫聲呢,而如今卻再也聽不到了,這可愛的小生靈去了哪兒了?
秋天是豐收的季節,農作物早已收割晾曬完畢收藏入庫了,男人們要開始給自己釀上一壇好酒了,而女人們則會為全家腌上滿滿幾缸可口的泡菜,那可是要供整整一個漫長的冬天來吃的。古人是特別重視季節轉換的,有許許多多的講究呢,一代傳一代就在周而復始的日子里延續下來。過去生活節奏慢物資條件差,人們總會在一年四季循環變化的每一個終點或起點的節氣到來時,為自己的日子送上期望和祝愿,因此就有了官方的鄭重和民間的祈禱。
《禮記·月令》記載說:“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并有賜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后朝大體相同。
布衣百姓沒有那樣的隆重和講究,能吃飽肚子是最現實的選擇。農耕社會里,勞動了一年的先民,往往會利用立冬這一天休息一下,犒賞一家人的辛苦。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而留在我記憶深處的立冬,也有著許多的樂趣,讓我對早已過去了多年的生活心懷感恩與懷念。
“糧入倉,菜進窖”,秋收冬藏,大自然回歸到收藏的狀態,這可是立冬后一件重要的事情。記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每逢冬天來了,才忙完了收割晾曬入倉呢,家家戶戶就開始忙著儲存過冬的菜蔬了。我們家屬院里每年到了冬天時,你看吧,一定像抗戰時挖地道打鬼子的戰斗景象。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幾乎每家都要在自家門前空地上挖一個深深的地窖,有多深呢,我家的地窖深米余,直徑也要超過一米呢,且在窖底還要向旁側再挖出長長的一條通道,我躺進去,從地面上都不會看見我。
關中平原土質好,水位深,一米多深的地窖,因為潮氣不大,又離地面不遠,氧氣也能循環,因此這地窖就成了天然的既能保溫防凍又能鎖水保鮮的一座天然儲存庫。地窖挖好后,母親陸陸續續買回來的蔬菜就能放進地窖了。記得,地窖里存了那么多的蔬菜呢,蔥、姜、蒜,大白菜、白蘿卜、胡蘿卜、紅薯、土豆、洋蔥……這些菜蔬躺在了暖和和的地窖里,為我們一家人送上了一個冬天里豐盛的食材。
如今,這樣的生活早已不復存在了,大小超市,農貿市場,手機淘寶,什么樣的食材買不到呢?大年三十的餐桌上可以吃到盛夏里才有的黃瓜西紅柿,也可以這樣說,只要你舍得,滿世界你想吃的東西不用幾天就會擺在餐桌上。可是那個年代沒有呀,如果在冬天到來時不給自己存下過冬的蔬菜,到了年關,可真是吃不到菜呢。
兒時的冬天,節氣的變化似乎早就安排好了的,什么季節一定會有什么樣的特征。告別了霜降后,每天早晨上學要經過一個小池塘,站在池塘邊上仔細看,原先微微波動的水面,現在像是睡著了,一層似冰似霜的淡淡的白膜樣浮在了水面,那就是薄冰呢。日子真的是一天冷似一天了,上課時見老師在黑板上寫字,就趕緊將兩只手放在嘴邊哈上幾口氣,再將兩只腳在書桌下面趕緊悄悄跺幾下。
課間休息的十分鐘,是我們最開心的時間,女孩子砸沙包,跳繩,我們男孩只有一個動作,兩人一對,單腿站立,雙手抱著另一腿,相互撞斗,使勁用膝蓋去頂擊對方的膝蓋,直到上課的鈴聲響起來,才相互說一聲,下了課再來。
依然清晰地記得,那樣的一種簡單的游戲,卻讓渾身上下暖和了許久,坐在課堂再聽老師講課,好像教室里開了暖氣了。
曹操寫過一首《冬十日》,詩曰:“孟冬十月,北風徘徊。天氣肅清,繁霜霏霏。鹍雞晨鳴,鴻雁南飛。鷙鳥潛藏,熊羆窟棲。錢镈停置,農收積場。逆旅整設,以通賈商。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曹操在伐戰歸途中所見到的北方十月初冬的景色,“繁霜霏霏”“鴻雁南飛”,猛禽也都藏身匿跡起來,就連狗熊都入洞安眠了。農民放下農具不再勞作,收獲的莊稼堆滿了谷場,旅店正在整理布置,以供來往的客商住宿,詩人南征北伐倍感艱辛的感受躍然紙上。
而蘇軾的《冬景》詩,則寫出了詩人的歡快和愉悅的心境:“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初冬之時,荷葉敗盡,已無擎雨之蓋;菊花殘落,尚有傲霜之枝。詩人眼里的初冬,還是充滿著讓人歡喜的的景色的。
冬天來了,讓我們高高興興地去迎接一段嶄新的日子吧!
上一篇: 韓紅美祖英靚
下一篇: 纏了記憶里很多年的手電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