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三調”,累卻快樂!
今天,我們“三調”的目的地——慈利縣廣福橋鎮。廣福橋鎮總面積98平方公里,地處慈利縣東郊。距慈利縣城41公里,處于兩市(張家界市、常德市)、三縣(慈利縣、石門縣、桃源縣)交界地帶。這里有面積40平方公里的四十八寨景區:120多座形態各異的奇秀山峰,傳說闖王李自成在此建立聯明抗清根據地時,依山就勢建了48座雄偉山寨,并在山寨周圍攔關設卡造36宮、72殿,劈山移土建造近萬畝軍糧梯田······我們肩負著黨和人民的重托,懷揣著沉甸甸的責任,呼吸著清晨鄉土氣息,心中充滿著向往,倒也忘卻了這乘車之苦。
在鎮政府,我們組織召開了一個推進會。鎮里對“三調”工作高度重視,黨委書記、鎮長、分管自然資源工作的副鎮長、國土所工作人員、村書記等都參加了會議。推進會上,縣三調辦主任介紹了三調的目的、意義、內容和流程,與會人員都聽得很認真。
“土地調查是一項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是查實查清土地資源的重要手段。開展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目的是全面查清當前全國土地利用狀況,掌握真實準確的土地基礎數據,健全土地調查、監測和統計制度,強化土地資源信息社會化服務,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土資源管理工作需要。開展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對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
會 后,我們驅車趕往老棚村。繞石門、桃源,又顛簸了一個多小時的車程。
“我們老棚村,是有故事的。據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蔡姓老人(傳說是蔡倫的后裔)來五雷山朝圣后,看見這里滿山竹林,不想離去,便在此搭一竹棚以造紙為生,于是這個地方后來就叫老棚。老棚至今還沿用著原始的造紙技術,每年春季把剛生長出來的新竹砍掉,在池子里用石灰腌制一個月,經過近20道工序,就成了用于祭祀的紙錢。如今,造紙依然是我們當地村民主要的經濟來源······。”下車伊始,老棚村的書記,便向我們嘮叨上了。“所以啊,這次三調,我希望你們把老棚村的地類、現狀、權屬等搞清楚搞明白,讓我們知道咱老棚村到底有多少家底······”
遠望,若隱若現的四十八寨;近觀,茂密美麗的竹海。拿著儀器,我們開始了工作。一邊走,一邊拍照,然后對著圖斑仔細核對,認真標注現狀,留下佐證材料和影像資料。在外業調查時,我們被狗追過,手臂被曬脫皮過,汗水滲進眼睛里疼過,滑倒過。
寧要數據的真實性,不要虛假的前后一致性,客觀真實性是三調工作的生命線。
為了核對星德山的一個圖斑,我們從山腳爬上山頂,足足走了8公里山路。我們從后山出發,走的是一條碎石塊鋪成的蜿蜒山路。上行的路越來越陡峭,平日里缺少運動鍛煉的我們,已是大汗淋漓。在快要到達山門的地方,一股山溪的嘩嘩流響送來了一聲驚喜與一縷清涼。又轉過一道彎,古老的山門就出現在眼前。最愜意享受的,是迎面而來的自然的山風。善解人意的風啊,適時消除了我們身上的汗水和一路行走的疲憊。稍作休息,我們沿石階往高處繼續前行。風越來越大,景越來越奇,陽光射下來,原生態的風貌讓人一路欣喜。再向前,走過百級階梯,就到了星子宮,星德山的最高點。一路的爬坡下坎,穿羊腸小道,對于久居城里、出門坐車的我們,那個累啊!難以表達,到達星子宮時,我們均是滿頭大汗,氣喘吁吁,兩腿打顫。
夕陽西下,我們臨崖而立,見四周石墻、石瓦、石門、石柱,珠聯璧合;石刻,精雕細琢。見遠近古松,或獨屹,傲視群雄;或群落,盤根錯節。見各處巖石,或雄奇,或俊朗,或開闊,或忠貞······。
如此美景,實在讓人心曠神怡。
“國土三調”,累卻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