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
對于霜降的感知與認識,依然還是童年里的記憶。
關中平原的深秋,似乎總與節氣的對應差了一大截,霜降原本是屬于秋季的,冬天卻不知趣的早早要趕來湊熱鬧,這就給涼意漸起的深秋添了一份蕭瑟,一個冷字早早就迫不及待的站上了季節轉換的舞臺。
這種冷的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每天早上去上學時走在路上那種冷寒襲身的感覺。一夜醒來,推門而出,天地潔白,不是雪,是霜,可這霜怎就這樣的白?并且一腳踏上去還會發出喳喳的聲響來,那本應該是下雪天才有的呀。
那時的關中平原,記憶里,其實一過國慶,天氣就要變臉了,最明顯的就是來自更北方的風多了起來,這股從亞歐大陸西伯利亞吹來的風沒有一絲一毫的溫柔了,吹在臉上手上的感覺皆是那種帶有刺兒般的兇悍,用不了幾天,臉皴了,手也出現了裂紋。母親就催促著,別忘了抹蛤巴油啊,就忙碌著開始將往年的煤爐煙囪找出來,早早做好取暖的準備。
霜降的這段日子里,雪自是還沒有落下來,但冬天的感覺并不因沒有雪的加入而變得暖和,母親早已重新用泥巴將煤爐的膛壁糊好晾干,長長的煙囪穿過堂屋的窗戶伸到了院子里。而一個颼颼寒風勁吹的黃昏,當我放了學一路小跑,推開家門,一股溫熱撲面而來,哦!母親已經將煤爐燒起來了,多么溫暖的家呀,霎時,渾身的冷氣就化為烏有了。
隨著漸漸長大,對霜降這個節氣的認識也已脫離了感官的感受,有了更深的意識層面的認知。《易經》里的坤卦講到:履霜,堅冰至。以我國中原地區氣候為標準,節氣的順序,九月建戌,包括了寒露、霜降兩個節氣,到了十月,要迎來立冬、小雪這兩個節氣。霜降,是堅冰即將到來的前奏。天寒地凍、霜露結冰的日子不遠了。關中平原所處的地理位置,對于中原地域來說,更接近北方,節氣的征候自然就更明顯。《易經·系辭》從自然的表象延伸到社會與人類發展的哲理上,進一步豐富了霜降的人文指向: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妄,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君子在安逸時不要忘記危險,在生存時不要忘記滅亡,太平時不要忘記動亂,因而能夠讓自身平安而國家也能夠保全啊。一個自然季節變換交替的現象,從古人的智慧里賦予了從物質表象轉化為精神層面的一種升華。
霜降是秋季最后一個節氣,暮秋踩著秋天的尾巴向我們款款走來。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露華愈濃,落地成霜。春的萌茁與夏的繁茂結出的秋的果實,這甜蜜的日子還沒有細細的品味呢,轉身卻就要說聲再見了。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是一個人平安順遂的最好選擇。在現實生活中,為人處世一定要有預見性,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得意時要想到失意,運氣豐盛時要想到背運之事,這樣才能養育一顆高瞻遠矚的心。“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多少人卻是過不了這樣的一道關口呀!霜降節氣的到來,讓我得以重拾童年的美好回憶,也引起了笑看人間百態的超然思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對霜降節氣的釋義: 霜降,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霜降有三候:一候豺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蟄蟲咸俯。看到霜降的第一候豺祭獸這3個字,使我想起了雨水節氣里的獺祭魚。雨水時節,一年方始,萬物復蘇,機靈敏捷的水獺早早守在小河邊,它們知道魚兒隨著氣溫變暖要浮出水面了。吃飽了,還要將魚兒擺在岸上,舉行祭魚儀式,慶賀一頓美餐的享用,也為自己祈禱一年初始美好生活的開始。
霜降里的豺狼與水獺如出一轍,食用了一頓美味之后,不忘將捕獲的獵物也鄭重的祭祀一場。每每看到這樣的文字記載,我就會陷入久久的思索中,民間一直流傳下來的許多五花八門的祭天拜地的習俗,是不是也從動物的一些舉止行為方面得到了啟示呢?這些古人留給我們的記載,雖然并沒有親眼所見,但我卻是寧信其有的。美好的事物或者現象能給人們帶來愉悅的感官享受和精神啟迪,為什么不信呢?
歲月美,就是美在它必然的流逝吧?冬去春來、寒消暑長、四季交替、悄然輪轉,不經間就給了我們一個驚喜,一份感嘆,還有平凡日子里的憧憬和期盼。四季不同天,美麗總相伴,桂花雖已凋謝,霜寒在盼雪花,那潔凈的白雪才擔得起葬花的托付,還有在料峭中孕育冬梅的重任吧?
想到這世上那么多美好的事物或者現象總能時時滋潤著心靈,給平常的日子帶來許多愜意,雖值霜降時節,寒意盈懷,仍不覺融入一片春光爛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