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陽光明媚,草長鶯飛,我登上長沙橘子洲。步行到洲頭,仰望到毛澤東主席的巨幅雕塑巍然屹立在天地之間。年輕英俊、意氣風發的主席頭像正注視著三湘大地如此多嬌江山。
我在草地上席地而坐,翻開了主席的《毛澤東詩選》。一首詩躍入眼簾—《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岡山。千里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顔。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
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這是主席于1965年5月22日,重上井岡山故地,小住了8天,撫昔思今寫下的一首詩詞。毛主席是偉大的革命家、戰略家、政治家,也是一代文豪。1927年10月,主席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到達寧崗,創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29年1月,主席率領紅軍主力離開井岡山,向贛南、閩西挺進。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紅軍于1934年被迫轉移,開始偉大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漫長歲月,彈指一揮間啊。此次重上井岡山,已是一別38年啊。如今,主席以革命勝利者的姿態,故地重游,思索革命滄桑歲月,感慨萬千。更有勝利者的豪情壯志,輕風得志,滿心歡喜呀。全詩如行云流水,氣勢磅礴,讓人們精神振奮。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中國革命的搖籃。1927年10月27日,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1000余人,到達井岡山地區的茨坪,開始了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經過團結、改造工作,將袁文才、王佐兩支農民自衛軍編入工農革命軍。1928年4月28日,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朱德陳毅領導的湘南起義與賀龍領導的南昌起義部分部隊在井岡山勝利會師,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史上的重要歷史事件。此后,紅軍粉碎了敵人的五次“圍剿”,根據地不斷擴大。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成為中國革命建立農村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道路的開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點燃了中國革命的雄雄烈火。
井岡山,多么充滿革命豪情壯志的地方,一直讓我無限遐思神往。春去秋來,終于有一天,我隨團從湖南永州,乘車越過湘贛邊境云霧彌漫的祟山峻嶺,到達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在井岡山的每一個日子,我們懷著無限祟敬肅穆的心情,全身心的接受革命根據地的革命教育。所見所聞,我們象在吟誦一首中國革命的波瀾壯闊的革命史詩,又象在聆聽一支雄渾激蕩的中國革命交響曲,心旌波濤澎湃。
在井岡山,無數文藝兵身著灰色的紅軍服,戴著紅軍帽,活動在茨坪的每一處景點,營造一種當年戰斗歲月的革命氛圍,讓人們婉如穿越時空回到當年革命的激情歲月。
我們瞻仰了茨坪的毛主席故居,當年,主席在八角樓的點著一根燈芯的煤油燈光下,奮筆寫下了《井岡山的斗爭》和《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兩篇光輝著作,集中闡述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主席當年曾經使用的硯池和燈臺陳列在展覽柜里,在歲月的流逝里,沾上了斑斑銹跡。
我們來到雄偉壯觀的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廣場上人頭攢動,文藝兵隨處可見,幾支身著五彩鮮艷民族服裝的少數民族青少年隊伍從祖國的邊疆前來參觀。大家拾級而上,來到大廳,三層大廳用文字解說和栩栩如生的雕塑,向游人訴說井岡山的斗爭史。在井岡山,毛主席落實了三灣改編時制定的“黨支部建在連上”原則,將軍隊完全置于黨的領導下,同時,抓緊地方黨組織的恢復和發展。毛主席對工農革命軍提出“三大紀律,六項注意”要求。毛主席根據實事求是原則,總結茶陵戰斗經驗,提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游擊戰16字決,成為我軍克敵制勝的戰斗法寶。紅軍還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開展土地革命,廣大貧苦農民全力支持根據地發展。為了克服經濟極度困難,設立了小井紅軍造幣廠,制造“工字銀元”,這在中國革命歷程中起過重要作用。在毛主席的正確領導下,紅軍取得了反擊國民黨反動派四次“圍剿”斗爭的勝利。
然后,我們來到井岡山烈士陵園。我們懷著肅穆的心情,走入大廳,觀看展廳,傾聽導游講解。到達頂層八角形大廳時,只見每面墻上,從墻頂到墻底,以小楷體密密麻麻寫滿了烈士名字,來自湖南茶陵和炎陵的烈士居多,那是在井岡山斗爭中壯麗犧牲的15000名烈士的名字。在井岡山斗爭中,總共犧牲了五萬多名革命烈士,還有35000名烈士已沒有名字記載。我懷著沉痛的心想,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來得多么不容易,是革命先輩們前仆后繼,英勇獻身換來的!我們應該倍加珍惜。然后,大家參觀了國家領導人題寫的井岡山碑林,一鼓作氣,攀爬到山頂,瞻仰井岡山革命烈士紀念碑。四圍巍巍青山環繞,大家沉默哀悼。青山靜默,有似含悲,在井岡山斗爭中犧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晚上,我們觀看了演出《紅色記憶》,當年迎接毛主席上井岡的山大王王佐烈士的孫女親口向我們講述了她們家的革命家史。毛主席特型演員出來接見了我們這些觀眾,當主席邁著寬大的步子,走在觀眾中間時,全場氣氛激動熱烈。建國初下放到井岡山的上海知青大姐向我們講述了上海知青們修筑黃洋界公路的事跡。一位女歌唱家登場,她以獨白的形式向觀眾述說當年的歷史:在紅軍主力撤退時,因為時間急迫,未能撤走醫院,傷病員留下來。由于叛徒告密,醫院被國民黨反動派發現。喪心病狂的國民黨士兵用機槍掃射醫院的幾百名傷病員,鮮血染紅了井岡。為了懷念當年的傷病員烈士,歌唱家用宏亮的歌喉唱起著名的革命老歌《映山紅》,大家都情不自禁熱淚盈眶。演出結束時,天黑啦,井岡山的夜,寒氣逼人,我們因為衣裳添得少有點瑟瑟發抖的感覺。心想,革命真的不容易,如此奇寒。當年,紅軍如何在這寒冷的大山中生存的喲。還要面對槍林彈雨,面對圍追堵截,反擊國民黨多次“圍剿”,是一種無比堅定的革命意志和高尚信仰鼓舞著他們進行革命斗爭啊。
從井岡山回來后,我頗受教育。我們是70后,我們是生長在中國改革開放走向富強時期的一代人,我們沒有經歷戰爭,沒有體會過苦難。井岡山之行,以真實的史實感動了我,教育了我。中國的革命勝利、建立一個新中國,多么漫長,多么不容易,那是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我也終于明白了,我們的民族幾百年來飽受外敵入侵,饑寒交迫,滿目瘡痍,為什么我們的民族能頑強的生存,抗擊外敵的入侵,那是因為我們的民族不怕犧牲、不怕困難,有一種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民族精神。“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井岡山,就是一座中國革命的偉大豐碑。井岡山土地上深深鐫刻了井岡山革命精神,我們要薪火相傳的將井岡山革命精神流傳下去。
現在,我們的國家通過改革開放實現了經濟騰飛,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全球貿易大國,我們的國家傲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人民幣正在成為全世界流通的貨幣,我國的5G技術在世界上遙遙領先,粵港澳大橋橫跨大海順利通車……現在的我們多么幸福!多么自豪!作為中國人,在和平時期,我覺得我們更應該緬懷我們前輩的歷史,去井岡山體驗那段艱難困苦的歲月,重走長征路,弘揚偉大的井岡山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我們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