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于鄉村之野、青青河畔,我仿佛看見溢光流彩的秋野和水草豐茂的河流,仿佛聞到高粱美酒那馥郁芬芳的醉人氣息。
如果時光能倒流,我思想的野馬,一定會跑到兩千多年前,一定會看見始皇大帝的獵獵旌旗,看見首游東海之濱的秦始皇和他的大隊人馬,巡游在大地之上,旅途勞頓中,途徑平度東南之即墨城,當地官吏夾道歡迎,獻上蘭底燒酒為之品嘗。偏遠鄉野,竟有如此之美味,始皇大帝禁不住嘖嘖稱贊。于是一路北上,越山崗,過河流,游大澤山美景而流連忘返。山中尚存的摩崖石刻,鐫刻了這一段久遠之傳說。
那個時候,大地之上,一定會是物產豐饒,高遠的秋陽下,紅紅的高粱,飄香的地瓜,溢光流彩,無邊無際。在這位千古一帝的眼中,一定會是這番喜人的景象。農桑興旺,百業之根本,只有五谷的飄香,才會有汨汨流淌的美酒佳釀。
如果時光能倒流,倒流回到70年前,我還會聽見解放大軍的隆隆炮聲,日偽頑匪倉皇潰逃,看見五星紅旗獵獵飄揚在家鄉蘭底的大地之上。在勞苦大眾翻身解放的日子里,膠東八路軍接管了“祥泰號”和“祥順號”等白酒燒鍋酒坊,改造為蘭底酒廠,以期為人民謀得利益,為部隊籌措軍餉。直至建國后躍進之年,蘭底酒廠搬遷到平度縣城,華麗轉身為平度縣釀酒廠,其所產“山東白干”酒,在省內外極富盛名,山東大地上自此便留有“一景芝,二蘭底”之美譽。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高山從不滿足于自己的高大,大海從不滿足于自己的深廣。我愿如周公一般禮賢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歸順于我。當年,壯懷激烈的魏武帝曹操南征北伐,希望天下一統,借杜康美酒以抒懷,從而使杜康美酒名揚天下。“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李白的一首《客中行》,同樣使得蘭陵美酒譽滿天下。蘭底老燒,作為一種傳統白酒,雖沒有帝王將相為之吟詩作賦,但“一景芝,二蘭底”之美譽,絕非虛傳。
平度地形以平原和丘陵為主,地勢北高南低,呈傘形向東南、西南、西北傾斜,北部是綿延起伏的大澤山脈。一方水土,釀造一方美酒。蘭底位于城南四十余里,易旱易澇,是有名的“南大洼”。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家鄉人仰起黑紅的臉膛,一如那鋪天蓋地的高粱一樣,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依然高昂起頭顱,不肯向命運低頭,他們因地制宜,廣泛種植高粱、地瓜、 小麥、苞米和谷子等鐵桿作物。據老輩人講,當年蘭底大地主萬春樸,不但擁有上萬畝土地,還擁有“祥泰號”大酒坊,將燒酒生意做到青島、煙臺,乃至省城濟南等各大城市,甚至東北松花江上都有他的三條小火輪,專門用于長途販運燒酒生意。他們還說,每年秋末冬初,高粱收獲了,地瓜干曬干了,人們趕著騾馬大車,推著木輪車子,將上好的糧食,送往燒酒作坊。酒香彌漫了大地和天空,即便遠離燒酒作坊五六里地,大家都能聞到那股濃郁的酒香。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我思想的野馬又飛回到眼前這燦爛的現實中來。如今的蘭底大地,外資企業密集,工農業以及餐飲業發達。趁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家鄉人將蘭底白酒這篇文章越做越大,他們沿用世傳秘方,以優質高粱、小麥為主要原料,采用泥池老窖混蒸、混燒等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經固態發酵精心釀制而成,酒液清澈透明,窖香濃郁,綿甜醇厚,香味協調,尾凈味長。
作為一種文化符號,蘭底白酒以其特有的魅力,正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青睞。
我思想的野馬,再次升騰,盡情俯視或仰望家鄉這片寬厚的大地。這片廣袤鄉野,終年彌漫著老燒酒、麥子、玉米、高粱、地瓜……以及諸多瓜果的味道。那時候,秋陽高照,各種大秋作物如同浪濤一般,鋪天蓋地,氣勢恢宏,如詩如畫,一股濃郁的醉人氣息撲面而來,那分明是來自于大地的芬芳……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