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餃子
王國甫
己亥年除夕夜,當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機旁看春晚時,媽媽又開始了每年必做的包餃子。
白菜豬肉餡是下午拌好的,其實這幾年我更喜歡東北酸菜餡的,媽媽說過年要吃白菜餡的,就像做人要清清白白一樣,酸菜雖然可口也刮油脂,但暗含艱辛之意,大過年的講究吉利不讓吃。媽媽自己搟餃皮自己包,我們要幫忙,她卻說你們專心看,這點活一會就好。
伴隨著新年鐘聲的敲響,一盤盤熱氣騰騰外觀似元寶、內含團圓之意的餃子端上桌來,沾上糊辣椒、蒜泥、醋、香油等調制的蘸水,一家人大快朵頤,其樂融融,邊吃邊議論今年春晚哪個節目好看,哪個節目有失水準。我吃著吃著便想起了許多吃餃子的往事。
我的童年是在河南老家度過的。河南雖然是小麥主產區,但小麥大多用來交公糧了,剩下的小部分按工分分配到戶。因為爸爸在地質隊工作,農村婦女勞力出滿勤一天也只能算8分的工分,我們三兄妹都在上學,根本不具備掙工分的資格。別人家里男勞力多,每個男勞力一天可記工分10分,一年算下來工分差距可想而知,所以分到我家名下的小麥是非常少了。
盡管如此,媽媽精打細算把分到手的小麥三分之二磨成面粉,逢年過節時讓我們幾個孩子吃頓細糧,三分之一換成“八五粉”。“八五粉”是到面粉廠換的,顧名思義就是十斤小麥換八斤半面粉,是所謂的精粉面,只有像舅舅、姑父這樣的貴客來家里時,媽媽才用“八五粉”給他們做一碗手搟面,煎兩個雞蛋招待,這時媽媽往往會讓我們幾個孩子出去玩一會,等客人吃完走了,才回來吃飯。只有過春節我們才可以吃上一頓用“八五粉”包的餃子。
吃餃子最熱鬧的場面要數除夕的年飯,這頓飯全村家家都是吃餃子。大約下午五點左右家里煮好餃子,不像貴州這邊裝在盤子里放在桌子上,坐著蘸點蘸水吃,而是男人們、小孩子每人盛一碗,澆點醋,澆點辣椒油在上面,白里透紅煞是好看,拿上幾個生蒜瓣,端到村中心空地上比比誰家的面白,誰家的味好,比著吃,交換著吃。一會兒這塊空地便成了餃子交換和歡聲笑語的海洋,熱鬧非凡。
這塊空地可不是一般的空地,它相當于村里的議政大廳。空地邊一顆大槐樹上原來掛著一口鐘,敲一敲全村都能聽見,后來鐘被敲爛了,村里窮沒錢買,換成了一塊報廢的犁鏵,敲一敲全村也能聽見。不管是鐘還是犁鏵,只有生產隊長才能敲。上工了安排任務,開會了傳達上級指示精神,通知重要事情,生產隊長都會敲,社員們聽到聲響便會很快地集中到這里,聆聽生產隊長高談闊論。平時沒人敢在這塊空地上高聲喧嘩,只有過年這一天孩子們都可以肆無忌憚,大人們可以盡情發揮。
大人們聊的我們似懂非懂,自然不去理會。小伙伴們自成一體,比著、交換著狼吞虎咽。長根家爸爸在平頂山煤礦工作,比我在地質隊工作的爸爸工資高很多,他家算是村里條件最好的,人家包餃子用的是“七五粉”超精粉面,白得透亮,幾乎可以看清楚里面的餃子餡,那才是真正的肉餡餃子,菜和肉的比例大約是三七開,這樣的餃子小伙伴們自然是爭相交換的。三友家爸爸在公社高中當校長,兩個哥哥已是壯勞力,他家包餃子用的也是“七五粉”超精粉面,餃子餡菜和肉的比例大約是五五對開,三友不愿輸給長根,說他媽媽盤的餃子餡味道好,不信你嘗嘗,硬是要給我們交換。我家包餃子用的是每年只用一次的“八五粉”精粉面,媽媽很要強,生怕我們落于人后沒面子,狠狠心單獨拌的這頓餃子餡,菜和肉的比例幾乎也接近五五開,但味道確實非同尋常,超級好吃,長根、三友他們要給我交換,我也不客氣,但從不主動,只有對土根是個例外,我會主動和他交換,其他幾個小伙伴也會主動和他交換。土根家成分高是大地主,解放后打土豪分田地,把他家的土地充公了,原來的大宅院也給貧下中農分了,我家的老房子就是那時分的他家的房子,文革中他爹天天挨批斗,后來他幾個哥哥輪流替他爹去挨批斗,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也找不到媳婦,經常給爹媽鬧情緒不上工,久而久之,惡性循環家里越來越窮。他家六口人割兩斤肉過年,餃子基本上算是素餡的,面是自己家用小麥磨的老土面,黑不溜秋的。土根從小就很自卑,很懂事,往往不愿端餃子出來吃,我們就去喊他,出來后也躲在不顯眼的地方埋頭悄悄吃,從不主動給我們交換,而我們就隨著他在哪,就把圈子圍在哪,一會你給他換兩個,一會我給他換三個,不一會他碗里的餃子就被我們給換掉了一大半,他仍是低頭不語,飽含眼淚默默地吃,但他心里明白,吃下的不僅僅是餃子,還有小伙伴們的純真。
隨后農村條件慢慢好轉,我們也可以時不時吃上一頓媽媽包的餃子,那感覺真是香,真是幸福。但好夢不常,1980年地質隊內招,原本想高中畢業考大學的我,被爸爸勸說這是最后一次內招了機會難得,先跳出農門再說,想讀書參加工作后也可以考大學等等。父命難違,到貴州父親所在的地質隊成了一名地質職工。工作后的頭幾年在野外深山找礦,自然與餃子無緣,想吃媽媽包的餃子時,也只能在紙上邊畫邊回味。
偶爾到縣城或是鄉鎮趕場,便會滿街去找餃子解饞,好不容易看到一家店面招牌有餃子賣,便立馬下單,誰知端上桌的卻是餛飩,問了方知南方很多地方把餛飩、抄手都統稱為餃子,失望之后也是一頓朵頤,雖然形狀不同,但畢竟是用面皮包的肉餡,實質上與餃子相差無異,權當是餃子罷了,常常這樣安慰自己。
好夢境又回來了。2007年農轉非政策放寬,我把媽媽的戶口遷到了遵義后,也把媽媽接到了我在遵義的家。此前多次給媽媽做思想工作,兩個兒子都在貴州工作,妹妹又出嫁了,一個人在老家有啥意思,孫子都上大學了,我們夫妻倆要上班,來給我們看看家唄。媽媽依然要強,戶口遷不來堅決不來常住。每年春節來那么幾天就像休假一樣,春節一過立馬返程。但就是這短短的幾天我們一家人抓住機會上頓餃子韭菜餡的,下頓餃子芹菜餡的,媽媽滿足了我們的餃子癮。
媽媽初來之時,對做南方菜一籌莫展,我們炒菜時她就在旁邊看,偶爾也親自掌勺炒上一兩個讓我們品鑒,往往是連她自己都感覺不是想要的那個味道,畢竟在北方生活了幾十年,一下子還真掌握不了要領。她最拿手還是給我們包餃子,那是她的專長,而且還韭菜餡、白菜餡、芹菜餡、蘿卜餡、豇豆餡、東北酸菜餡、素餡的不斷變著花樣。近些年葷腥的吃多了,我就特別鐘愛素餡的和酸菜餡的。啥時候想吃了,只要稍微說一句,媽媽像變魔術一般,一會就有餃子端上桌。母愛偉大,幸福之極。
春節前,媽媽生病住院,妻子換著花樣給她送飯。燉湯自不必說,下飯菜也專挑她喜歡的、有助于恢復健康的。有天周末,我想媽媽畢竟是北方人,對面食情有獨鐘,就想給媽媽包頓餃子。學著媽媽去菜市場買了肉,找絞肉機絞成肉泥,回到家里再把她喜歡的芹菜切細,香蔥切細,攪拌在一起加上調味料,餃子餡就備好了。和面,水與面粉的比例老是掌握不好,干了加水,稀了加面粉,結果和了一大塊面團。搟餃皮更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以前看媽媽搟餃皮揮灑自如,一個個圓溜溜的,厚薄均勻,我搟的餃皮卻是圓不圓,方不方,橢不橢。包的形狀就更不敢恭維了,反正能把餃子餡包到餃皮里作數。妻子是南方人也搭不上手。無論如何,幾十年來總算第一次給媽媽包了餃子,煮熟后立馬飛車送往醫院。
媽媽看到十分高興,俺孩長大了,會包餃子了,哪天我死了俺孩也會自己包餃子吃了,一邊自言自語,一邊孩童般催促從老家來在醫院照顧她的妹妹,快盛幾個我嘗嘗。好吃好吃,不錯不錯,很香咧,霞你也嘗嘗恁哥包的餃子。妹妹一點面子不給,剛吃一口就說,哥恁包的啥餃子,味不中,比媽包的差遠了。媽媽瞪她一眼,老中老中,可好吃了。疑惑中我也夾起一個放在嘴里咀嚼,少鹽無味,鮮香不存,哪有媽媽包的餃子那個味道。愧疚地給媽媽說,對不起,讓恁老受委屈了,等恁病好了,可要把恁的絕活教給我。媽媽滿臉幸福地吃著,哪有霞說的恁嚴重,好吃好吃,不錯不錯,挺香咧,又重復說了一遍。其實,我還是挺心酸的,活了幾十年,全是吃媽媽包的餃子,連頓像樣的餃子都無法包給媽媽吃,實在愧為人子。暗暗下定決心,以后不管工作多忙也要多陪陪媽媽,好好孝敬媽媽。
吃完后,趁妹妹去洗碗的時候,媽媽開始傳授我包餃子的訣竅。包餃子要買前腿肉,肉質細嫩肥瘦適宜最適合包餃子,要自己宰成肉泥,絞肉機絞的沒有自己宰的香,面要和得軟硬適度,軟了立不住,硬了包不起,餃皮要搟得中間厚周邊薄,包的餃子不易煮爛,菜切細后要擠擠水,否則餡會稀,不好包。各種佐料要添加適中,尤其是鹽一開始要少放些,等拌好后試試筷子上咸味夠不夠,不夠再加點,攪拌時要順著一個方向攪,這樣能起到給肉餡“上勁”的作用,吃起來筋道,如果一會正著攪,一會反著攪,來回亂攪拌水分就會往外泄,鎖不住調料的香味。包餃子方法很多等出院了回去再慢慢教你,不錯了,能把餡包進面里不錯了。
沒想到包個餃子還有這么多門道,真是受益匪淺,有媽媽的感覺真好。
己亥年除夕吃餃子,家里又多了個第四代,媽媽自是喜笑顏開,享受著四世同堂之樂。說來也許是遺傳基因的作用吧,我孫孫小花生一歲半,剛開始牙牙學語。餓了就會叫“祖祖,餃餃”、“爺爺,餃餃”“奶奶,餃餃”,小家伙偏愛面食,一頓可以吃下七個餃子。
八十多歲的媽媽現在又開始不厭其煩地四處打聽,打聽什么餡的餃子有助于小孩發育健康成長了。
(作者單位:貴州省地礦局106地質大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