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人的美好夢想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6周年、喜迎黨的十九大召開之時,我再次重溫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我重點學習了習總書記關于“勞動是財富和幸福的源泉”的講話。他指出:“美是通過勞動創造出來的。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間美好夢想,只有通過誠實的勞動才能破解,生命中的一切輝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鑄就。”
習總書記的這段講話讓我深受啟發,也很受鼓舞。我對什么是中國夢,什么是人生理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都是勞動所創造。“誠實勞動,勤奮勞動,創新勞動”的理念,就是我們實現“中國夢”的主導思想。
習總書記在講話中舉出很多例子說明,人世間美好夢想,只有通過勞動才能鑄就輝煌。如革命戰爭年代,“兵工事業開拓者”吳運鐸,全力支援前線斗爭,積極投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事業。新中國成立后,“兩彈元勛”鄧稼先,響應黨的號召,自力更生、奮發圖強。鐵人王進喜以“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英雄氣概,為我國石油工業發展頑強拼搏。改革開放新時期,“藍領專家”孔祥瑞、“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吳大觀等,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銳意進取,積極投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國家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習總書記指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立足本職、胸懷全局,自覺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偉業之中,把個人夢與中國夢緊密聯系在一起,始終以國家主人翁姿態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貢獻。”
中國地質之父、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先生,就是這樣的一位追夢人。他為了中華民族的強盛,懷抱著報效祖國的崇高夢想,于1950年初,毅然決然地放棄國外的優越生活,回到百廢待興的新中國,積極投身于新中國的建設之中。
在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時,能源,特別是石油問題,是擺在新中國面前的重要問題之一。李四光心中有一個偉大的夢想,那就是:摘掉中國貧油的帽子,改變中國落后的面貌。
對此,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等中央領導極為關切,曾多次垂詢地質部長李四光。李四光對中國天然油氣資源前景做出了肯定的回答,提出關鍵是做好地質勘探工作,在全國廣泛開展油氣普查工作,找出幾個希望大、面積廣的油氣區,作為勘探開發基地。
1955年春,他不顧年事已高,親自指導石油勘探工作,始終奮戰在科學研究和國家建設的第一線。他運用自己獨創的地質力學理論,發現了大慶油田。之后,他又指揮石油隊伍南下,相繼發現了勝利、大港和江漢等油田。從根本上解決了我國當時石油資源匱乏的問題,為祖國尋找石油作出了巨大貢獻。
李四光不僅是地質力學的創始人,還是科技創新的典范。
李四光一直關心著鈾礦地質的開展,他根據地質力學理論,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帶,二是要便于開采。……”實踐證實了李四光的科學預測,尤其南嶺帶的一些鈾礦床以規模大、品位高、易開采著稱全國。
在他的帶領下,新中國的地質隊伍在全國各地迅速發展起來,探明了數以百計的礦種和礦產儲量,并為城市建設、礦山建設、水利建設、鐵道建設和重型建設等方面,完成了大量的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工作。
李四光先生不辭勞苦,經常帶領科研人員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跡遍布祖國的山川。
他親自實地考察了我國太行山麓、大同盆地、廬山和黃山等地,發現中國第四紀冰川,為創立地質力學諸多方面建立了卓越的功勛。
李四光先生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偉大的祖國,為中華民族、為祖國的地質事業創造了燦爛輝煌。
在李四光先生的積極影響下,廣大的地質工作者始終以主人翁的姿態,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之中,為實現地質人的美好夢想,愛崗敬業,艱苦奮斗,淡泊名利。在振興中華、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甘于奉獻,勤奮勞動,勇于創新,為國家作出了許多的貢獻。
被譽為“神勘之隊”的湖北省地質局第一地質大隊,自1957年建隊以來,幾代地質人懷抱著“找大礦、找好礦”的美好夢想,一直堅持在鄂東南地區從事地質找礦和地質科研工作, 先后發現、探明、提交了大中小型礦床近70處,潛在經濟價值千億元以上,提交的銅、金、鍶礦儲量位居湖北省榜首。
人民創造歷史,勞動開創未來。勞動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
幸福不會從天降,藍圖不會一蹴而就,夢想不會自動成真。
人世間萬事出艱辛,越是美好的未來,越需要我們付出艱辛努力。
李四光先生的“辛勤勞動、獻身地質”的精神,激勵著一代代地質人;
李四光先生“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精神,影響著一代代地質人。
廣大的地質勘探隊員們,學習李四光吃苦耐勞的精神,足跡踏遍了鄂東南地區的山山水水,他們用青春和汗水描繪著精美的地質藍圖。
從海拔最低的大治湖到最高的太婆尖山峰;從著稱亞洲最大的露頭采坑——大冶鐵礦到青銅文化發源地——銅錄山銅鐵礦地下負350米生產巷道;從鄂州程潮鐵礦到陽新雞籠山金礦......。他們肩背地質包,手拿地質錘,長年累月,穿越在山川叢林之中,風餐露宿,篳路藍縷。他們的工作性質用兩個字來形容,那就是:“艱辛”。
要實現美好的夢想,只有誠實勞動,勤奮勞動,堅持不懈,才能到達夢想的彼岸。
在鄂東南這片古風悠長的土地上,有多少質樸勤勞的地質工作者,用他們的血汗,書寫了社會發展的壯麗詩篇。
從雞冠咀金礦勘探到桃花咀銅鐵礦詳查,從白云山到銀山多金屬礦普查,從美人尖金礦普查到陳效應泗銀礦預查,他們登高山,攀懸崖,有過無數次的跌倒和創傷。鄂東南地區的金礦銀礦,都是他們用血汗、用地質錘一下一下敲出來的。
近年來,銅綠山礦田開展深部找礦,新增銅、金金屬量、鐵礦石相當于1個大型銅礦、1個大型金礦和1個中型鐵礦;雞冠嘴銅金礦深部找礦,新增銅、金金屬量的潛在經濟價值數百億元。推動了長江中下游湖北段地質找礦工作的深入開展,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勞動因辛勤而美麗,辛勤因夢想而堅持。
一代又一代的地質人,把自己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地質找礦事業。
從李四光家鄉(黃岡)走出來的徐榮華,現在是第一地質大隊高級地質工程師。他于1987年從地質學院畢業后,懷著美好的地質夢想,來到了野外地質隊。他學習先賢李四光樂于吃苦的精神,立志在地質隊干一番事業。他在大冶鹿耳山踏勘時,由于草叢密布,腳踏在一個大滾石上,人和滾石一起向山崖滾落,幸好樹藤網住了他,那個大石頭滾到了幾百米的山崖下。當時一起踏勘的同事們都嚇白了臉,是那根樹藤保住了他的生命。”
類似這樣驚險的現象,地質隊員們在野外工作時經常遇到。碎石坡多少數滑倒他們的身體,荊棘多少數劃破他們的皮膚。他們嘗過了多少酸甜苦辣,走過了多少艱難坎坷,但他們從不叫苦,為了地質夢想,始終堅持著。
他們用辛勤的勞動、誠實的勞動、創新的勞動,換來了金山銀山,將鄂東南地區變得富裕而又美麗。
習近平主席說:“昨天,勞動創造了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今天,勞動讓我們堅實行進在實現中國夢的征程;明天,我們也必將用勞動創造出中華民族更光明的未來。”
勤奮勞動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優秀品質。實現中國夢,只有不斷增加創新性勞動、創造性勞動,才能使中國夢更加貼近現實、更快照進現實。
回顧過去,腰懸吊索在懸崖峭壁上鑿出紅旗渠,背包進城在流水線上寫下“中國制造”……從缺少吃穿到總體小康,從貧窮落后到世界第二,60多年的滄桑巨變,3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過程,也是無數普通勞動者艱辛創造、不懈奮斗的過程。沒有億萬人民辛辛苦苦地干、扎扎實實地做,就不會有中國發展震撼世界的奇跡。多么輝煌的成就,都是一磚一瓦建造、一點一滴鑄就。 時代的進步,需要勞動來成就;夢想的實現,需要勞動來完成。實現中國夢,任重而道遠,仍需每一個人繼續付出辛勤勞動和艱苦努力。
正如習總書記所說:“美好夢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
——此文獲得湖北省第七屆老年人讀書征文活動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