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新疆游記
(一)坎兒井的流水美
題詩:
憐愛紫衣人,晶瑩不染塵。
潺潺流水美,默默果汁醇。
自古傳佳話,如今亦可新。
問誰相與醉,此處勝三春。
周末我們從哈密坐高鐵,第一站先到了吐魯番。
“吐魯番的葡萄熟了",這句歌詞,耳熟能詳。吐魯番一個神話的地方,曾經在電影里看過,是我夢寐難求的地方。今天與兩位女伴有幸來到此地。看到了美麗的坎兒井景區,有林公井,有鄧公井,有將軍林......非常激動!
“坎兒井的流水美......”吐魯番終年少雨,干旱,而這里卻綠樹成蔭,都是因為有了坎兒井。新疆的坎兒井多為清朝時所建。
早在林則徐被貶新疆的時候,他四次到過吐魯番,看到這里干旱,就幫這兒的人們挖坎兒井200多處。并在南疆勘地60萬畝,在吐魯番勘地11萬畝。墻上林則徐的一幅字“讀書多福”,可見他的學識淵博,令我更加敬慕!
林則徐返鄉途經長沙,召后起之秀左宗棠徹夜長談,激發其經營西北之志。并將自己總結的新疆寶貴資料給了左宗棠,為其收復新疆幫了大忙。這就是著名的“湘江夜談澤后世”。
在拐彎墻上掛了左宗棠的一幅聯“聰明不在塵埃里,能事應推德業余。”一代儒將,不僅戰功了得,其墨寶也廣受贊譽。
繼續往前走,看到了一片樹林。鄧小平視查五道林時,說“要發展水利,要帶領群眾多種樹......”,在此種下了一棵白楊樹。還有王震將軍植,華國鋒植,王恩茂植等三棵高大的白楊樹。將軍植樹福蔭后人,人們親切地稱之為“將軍林”。
這兒每天都要吸引四五千游客。大家在坎兒井下漫步,隨著導游的講解仿佛到了那個久遠的年代,一個個勞動者在地下挖井,旁邊籮筐,手中小鐵鍬,一勺一勺地挖,望著他們弓著腰,駝著背的辛苦樣,覺得像舊時的煤礦工人一樣。再望著曲折相通的地下水道,又似地道戰里的地道一樣,又如迷宮,不是經常在里面走會迷路的。外面的溫度31度,而井下卻清爽宜人。
雖已晚秋,旁邊葡萄溝依然翠色欲滴,隱約間仍有不少葡萄掛在枝頭。忍不住摘了一串,在清溪中洗一下,放到口里,那甜的滋味非別處可比,不是簡單的幾個字可以描述的。又看到一串曬干了地葡萄,新疆美味太誘人了,新鮮的果肉,吃一口又吃了一口。
后邊的白楊林里,一排排別具異域風情地床,上面鋪著花地毯,我脫下鞋盤腿而坐,讓同伴拍了張相片留念。剛想躺一會,仰望一下白楊林,不知誰喊了一聲“紅螞蟻”,趕忙坐起來了,真有趣,也要注意安全!
一方水土一方人。羨慕一方土地,但是又還要啟程。夕陽西下時,我們向下一個遠方而去,詩意相隨,怡然自樂,讓生命更有意義地度過,不枉紅塵來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