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同學的空間里看到一篇文章《四位名人的情感經歷,道出婚姻真正的價值在人生暗面……》,文章例舉了郭沫若、老舍、沈從文、楊絳四個文壇名人的婚姻生活。四位名人,四種不同的婚姻模式,讀后真的久久不能平靜......
記得當年讀本科時,現代文學老師一上課,分析文學作品極少,常常三言兩語帶過,就熱衷于講各個作家的生平軼事,當時我還很是腹誹,上課不好好講課,盡說些男歡女愛生平瑣事做什么。如今想想,以老師當時的年齡,可能已經明晰作品好但作家的品行不一定值得尊重,雖說“文如其人”,但也不盡然,以我現在的年齡,當是明白了太多的人有多種角色多種面孔。我也明白,文章中所講的不一定完全正確,因為一件事情,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側面,熟悉并了解一個人需要漫長的相處相知,僅僅的道聽途說和一定的考證考量并不是完全的真實。但僅僅就這篇文章的內容,也勾起我不盡的思緒……
郭沫若,官方曾將其定位為“魯迅死后的文化旗手”,林語堂評其“集天下肉麻之合成”,有評價說其為“無恥文人”,尤表現在在男女關系上的失德失格。他在政治上在文學成就上怎樣我不予評價,但其一生有三位妻子、一個情人,最后這四個女人中,兩人上吊自殺,兩人對他懷恨終生。他有十幾位子女,但大多拒絕認他做父親,晚年孤獨一人,沉溺于抄寫死去兒子的日記,可謂凄涼至極。令所有身邊人對其憎恨說明什么?不是無情無德之人怎會這樣?
老舍,摯愛初戀情人,因其不幸而死,他三十余歲才步入婚姻,對其妻無愛只尊德,我曾多少次在課堂上分析老舍的作品時,對學生說老舍是在文革中被折磨含辱而自殺的,原來也有家庭生活不幸之因,多無望的人才會選擇自殺啊,原來如此!
沈從文的故事相對平淡,與其妻一見鐘情而幸結連理,婚后卻因雙方背景懸殊而屢生分歧,曾一度分居,后其妻盡責幫沈渡過難關,至沈死后才領悟雙方感情之深。
錢鐘書和楊絳的愛情,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當是伉儷情深的典范,但看到“夫妻倆甚至在和別人起沖突時,為了保護對方,還干過揪人頭發、扇人耳光之事”時,很是驚詫,原來如此倜儻高雅的人在一定時刻為了保護所愛之人也而會行市井之舉,這樣可真接地氣,我心為之一暢,當贊??!
我們眼里的人,究竟有多少張面孔?我想每個人對婚姻的初衷,應該都想找一個能溫柔地溫暖地相伴的人,可聽過的看到的太多不少的婚姻,彼此甚至過成了仇人,陌生人,曾經魂牽夢繞的愛情演變成了嘆息、不甘、孤獨、怨恨、湊合的不堪樂章……我想,即使不能擁抱著甜蜜相愛,也應該給予最起碼的人格尊重,古人總結的好“相敬如賓”,如賓是什么?呵呵,如客人唄。即使刻骨銘心的愛淡漠了沒有了,可以分手可以別離,也不能去刻意傷害,因為人心是最脆弱的也是最堅硬的,如此才釀成了那些“相愛相殺”的故事……
每次去參加婚禮,我著重看的,不是客人的級別,不是隆重的場面,不是歡鬧的氣氛,而是一對新人彼此看對方的眼神,在這場婚禮上的表情,我想看到疼惜看到在乎看到愛情,他們彼此在臺上發表著愛的誓言,在一聲聲或凝重或真誠或戲謔的“我愿意”中,我心里默默祝福他們在未來婚姻的路上,彼此相愛相伴到老,時刻記著曾發過的誓言......我也觀察一對新人的父母,在眾人的哄鬧中行那些親密舉動是駕輕就熟自然貼切還是表演的成分更多一些,說真的,我多想看到歷經歲月即使不能恩愛如初也和諧友愛的感覺啊,但終究失望的感覺更多一些......歲月究竟讓人們怎么了,難道婚姻的發展,只能把彼此變成親人變成客人變成純粹油鹽醬醋過日子的生物人?
是的,我們都會在生活的種種瑣事總感覺累,曾有情感專家說過“再恩愛的夫妻,一生都有至少25次摁死對方的沖動”(我想在此一笑),愛情有高潮期有平淡期也有休息期疏遠期,肉體凡胎會經教育經歷練而行高雅之行,但肉體凡胎也需要行吃喝拉撒自然之俗,給彼此單獨呼吸的時間和空間,只此一世相攜,寬容些理解些不好嗎?任何關系的底線都是不要太累,即使真的不能再繼續走下去,也要懂得及時止損友情作別。畢竟當初步入婚姻誰也沒有捆綁著誰呀。
記得姑娘找對象時,我就曾對孩子說,選愛人的第一點必須是品行,其次才是顏值才華家庭等等。因為只有品行不差,即使將來有爭執有隔閡有矛盾,也不會傷的太重。
文章那句話說得好“婚姻的真正價值,其實體現在人生的暗面”。曾有位熟人,人前詼諧風趣,看著是人畜無害,但知道的都知道在家里他是另一幅嘴臉,對老婆動輒打罵對孩子冷著面孔,直至現在他因酒偏癱,獨自在養老院,家人只行起碼之親道,他日日面對四堵墻不知會不會自省。
我喜歡文章的結尾,希望我們的人生,“在你寂寞的時候,旁邊有一個人聽你囈語,陪著你無所事事;在你空虛的時候,心頭會突然出現一個眼神,讓你覺得要改變一些什么;在你被打倒在地踩上一只腳的時候,有一扇門依然為你開啟,里面的人不僅不會苛責你,還會努力撫平你的傷口,為你的傷悲而傷悲”。
一起祈禱吧。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