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河
四十年前的冬天,新娘出嫁,上午,迎親大船從淮河北岸向南岸駛來,離岸時放了一掛鞭炮。船借風帆,不大功夫駛到南岸。新娘家人按照禮俗將男家迎親的人接到家。
當地風俗男方迎取新娘的人上午到女家,向女家交上結婚彩禮,然后坐上席吃喜酒,飯后接走新娘。新娘無論坐轎或乘船,迎親的在天黑前后將新娘接到家。那時交通落后,稍微延誤時辰也默許,但夜晚12點前新娘必須入洞房。
可是,結婚那天娘婆二家有點擔憂。新郎家在河北岸,新娘家在河南岸。廣播預報,當日午后陰有雨,并伴有六到七級大風。“隔河千里遠”,迎親往返過河麻煩大了。兩家人祈禱喜事能夠順當。因婚俗規矩,新娘和新郎結婚次日,雙雙須返回娘家“回門”,下午太陽落山前再返回婆家,以后新娘就是新郎家的人了。
擔心的事發生了,中午喜酒正喝著,河面起了風。媒婆吩咐抬嫁妝的小伙子趕緊放鞭炮,催促新娘著新裝。并與新娘家主事的支客商量,最好趁早開船,免得風越刮越大,不好行船。新娘雖然生長在淮河邊,可不識水性,當初河對面人來提親,她就不樂意,可父母硬做主,她才勉強應了親事。現在倒好,出嫁遇上刮風,咋過河。媒婆上來勸導,沒事的,今個迎親開船的是個老把式。
為了安全,女家同意新娘提前動身。很快送親迎親的人一齊來到錨船的地方。只見對岸有人,是新郎家人盼著迎親的安全歸來。風刮的錨船晃悠悠的,跳板也晃。新娘在送親姑娘攙扶下,踉蹌上船。而后,迎親的人先后上船。一掛鞭炮在船頭響起,船老大利索地起錨、揚帆,并把著舵,船吱呀吱呀逆著風向對岸駛去。新娘家送親的人誰也沒離開河岸,目送迎親船艱難行進。大約半個時辰,船到了河中間,突然風力增強,帆船左右傾斜,浪頭漫過船舷。船上人頓時驚慌失措。船老大怒吼船上人誰都別動,并使勁穩住舵,搏擊風浪。可船在河面一個勁地起伏搖晃,極有沉船的可能。
吉人自有天相。幾分鐘后,船奮力接近北岸葦蕩,風力減小,迎親船沖出險境,最終抵達對岸。這時,兩家人懸著的心才放進肚里。第二天,新娘新郎“回門”乘坐小劃子,幸好沒遇大風,但新娘仍是一身冷汗。回到家,她眼淚就下來了,責怪父母把她嫁到河那邊,回娘家來去過河多險呀。
的確,隔著寬闊的淮河,新娘回娘家經歷了無數次險境。甚至目睹過淮河沉船的悲劇。還好,“幾十年媳婦熬成婆”。如今,新娘兒孫滿堂。去年取孫媳婦,迎親轎車眨眼過了河。是淮河三橋架在了家門口。新娘為兒孫們的福氣感嘆。而自己半輩子靠小船過河的往事,她不堪回首。
江蘇省盱眙縣河橋鎮政府 高習前
郵編:211712
電話:13770440730
上一篇: 今日立冬,愿你秋寒渡盡,攜手暖陽
下一篇: 初冬的植物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