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四十年保持“三光榮”堅持“五特別”
閻世瑞
隨著時代的發展、改革開放的深入,青海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簡稱省地礦局)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歸屬省委省政府管理以來,始終保持“以艱苦奮斗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的地質“三光榮”精神,并堅持“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青藏高原精神。到目前,省地礦局已經經歷了“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的四個五年計劃,特別是在“十二五”和“十三五的頭三年”期間,在省委省政府“一三一”總體要求下,地礦局通過大兵團作戰、大規模投入,用以各種方法和手段積極的創新,找礦突破顯著。提交可供開發的大中型礦產地69處,新增礦產資源儲量煤炭24億噸,鐵2.8億噸,銅78萬噸,鉛鋅138萬噸,鎳106萬噸,巖金108噸,鉀鹽3.05億噸;還探明地質儲量石油1.7億噸,天然氣977億立方。截止到目前,已有28處大中型礦產地等待投入開發。
在地質勘查和礦產開發中,省地礦局以公益先行,商業跟進為抓手,建起了“大規模投入、大兵團作戰”的快速突破勘查模式。同時,加強與兄弟省區各有關單位、礦業企業集團合作,確保省委省政府倡導的“一江清水向東流”,“生態環境保護,就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在“三江源區、昆侖山區、柴達木盆地、祁連山區”生態保護上,一改傳統作業方法,能鉆探的不上槽探,能保持自然現象就不動工程。特別是整裝勘查方面,讓“成礦帶”再長一些,特別是“金腰帶”。
“金腰帶”指的是具有優越成礦背景的青海東昆侖山區。3個月前采訪時我們來到了黑刺溝項目部。在黑刺溝項目部駐地我們看到的是,門前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駐地周圍干凈如故。來到帳篷里,項目負責康繼祖向我們介紹了“項目”的情況。
昆侖河整裝勘查區,位于格爾木市西南,有67個地勘項目,我們這是其中的一個,到目前已經投入3.5億元。已勘查出3個成礦遠景區,其中2個礦帶東西延長130公里。主要成礦集中在昆南斷裂轉折部位,已經探索到20余噸金資源量。就今年,我們圍繞著4個異常區工作,在地表已經圈出6條金礦體,富礦層位在地表延伸以達到3公里,帶內不連續的金礦體已經圈定2公里,最高品位達13克/噸,厚度5米,平均品位4克/噸,金資源量1.5噸。
黑海北項目組長黃國彪介紹,黑海北項目處于昆侖河整裝勘查區2號成礦帶上,目前發現金資源量7噸。如果把“昆侖河成礦帶比作一條河”的話,礦體就像河里的魚,目前我們只抓住幾條魚,但其他魚還尚待控制;黑海北成礦帶東西跨度已有15公里,地表最高品位33克/噸,在施工的鉆孔品位中金有10.2克/噸;通過地表的鉆探施工,有希望找到更多的礦、抓到更多的魚。
位于昆侖山帶昆中島弧構造帶內還發現夏日哈木銅鎳礦,鎳銅鈷資源量已經達到大型規模,潛在的價值達800億元,填補我國造山型銅鎳礦的空白同時,即將可以開發利用。。
談起“硒”,在平安的農業示范區,家喻戶曉。這是2008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在全國開展的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工作擴展到西部,省地礦局積極響應,使剛剛組建的第五地質礦產勘查院(簡稱五勘院)承擔了這一項目,由此拉開了向農業地質拓展地序幕。經過1年多的工作,在西寧-樂都首次發現了大面積富硒土壤。這一發現不僅為海東地區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提供了基礎,指明了方向,也為省地礦局五勘院根植于區域地球化學調查積累了經驗、打下了基礎。在以后的繼續工作幾年里,在海東市發現了富硒土壤607平方公里,富鍺土壤682平方公里,富硼土壤607平方公里,形成了以拉脊山為界“南鍺北硒”土壤分布格局。
海東地區發現發現富硒土壤后,省地礦局把富硒土壤調查聚焦在了“沙漠綠洲”之稱的都蘭縣境內,2015年設立了省地勘基金項目“都蘭縣綠洲農業生態地球化學評價”。通過1年多的調查,在諾木洪地區富硒土壤417平方公里,這是柴達木盆地首次發現富硒土壤。
諾木洪的富硒土壤主要分布在農場北,空間上成弧狀。西至田格里河,南延諾木洪洪積扇細土帶,東到宗家鄉,北伸至柴達木盆地腹地。在富硒區內,每公斤土壤硒的平均含量0.47毫克,最大值2.8毫克。
通過富硒土壤的發現、開發和利用,在海東的平安區,已經形成“兩園一基地”建設,先后有20多家企業入駐園區,已建成23處種植、養殖和農產品深加工基地。形成富硒種植、養殖產業為依托、富硒深加工為支撐、富硒高新技術轉化為突破口,打造富硒產品生產加工、出口貿易、旅游觀光為一體高原生態富硒產業鏈,產值已達到4.27億元。富硒產業已帶動2000多戶6000多人就業,培養了2260多名新型農民,戶年均增收5000余元。
而柴達木諾木洪富硒土壤的發現,既可以做產業規劃、招商引資、發展特色農業經濟,又可以精準扶貧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省地礦局值得驕傲的是,有了自己的礦山,那就是五龍溝金礦。如果不是親眼看到,就很難相信礦山就是一片綠地、一座新興城市。
五龍溝原來只是金資源量僅有6.8噸的中型礦山,通過實施整裝勘查、加大投入,使其金資源量提高到60多噸,為五龍溝金礦的開發注入了活力。如今已建成日處理量4000噸選礦廠和3200噸尾礦綜合回收利用廠,年產黃金2噸左右。同時,在金的開發利用中,他們始終不忘保護環境,堅持“奉獻黃金白銀,留住青山綠水”的綠色礦山發展理念,遵循著青海省“生態立省”的軌跡,建設綠色礦山,向“成本要效益、向環保要效益”自覺行動。他們通過提高回采率、降低電耗、降低磨砂鋼球消耗的同時,采用浮選和浮選尾礦環保提金聯合工藝,有效保障了各類礦質產品的綜合回收,實現了選礦廢水“零污染、零排放”,尾礦回水循環利用率達到85%以上。實現了尾礦庫“庫內取砂、壩內筑堤”,增加量庫容量同時,節約尾礦建庫每年可達1500萬元,填補了青海省微細粒尾礦庫壩內筑堤的空白。
為保證礦山開發與環境的協調發展,五龍溝探索性的在尾礦庫回水澄清區域養殖鴨鵝,為了防沙固沙,在尾礦庫干灘區上種植雜草、青稞等綠色植被。他們還充分利用井巷工程所殘剩的廢渣進行場地平整,并對場地進行綠化、亮化、硬化工作,即變廢為寶、節約了投資,還方便了礦山生產運輸管理。五龍溝力爭打造成為國內一流的現代化黃金礦山企業,力爭在青藏高原樹立起綠色開發的一面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