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色朦朧的夜晚,一列遠道而來的火車將一位孤獨的行者送下了站臺,然后又呼嘯著奔向了遠方。這個車站是格爾木火車站,這位行者從遙遠的地方來,千里迢迢,行者就是奔著格爾木來的,格爾木是藏在行者心里多少年都不曾忘記的夢想。
“格爾木,我終于來了”,當行者的雙腳踏在了結實的站臺,當他站在陌生的站臺上借著略微昏暗的燈光凝望四周,用充滿了興奮和新奇的眼光打量著眼前的一切,他從心底涌出了這句話。
那時,在八百里秦川的關中平原,在一個隔著曾建立過十三朝古都的那座城市40里路的鄉(xiāng)村,一個天真而又充滿了好奇心的少年,時常會在做完了當天的作業(yè)后,就盼著夜幕降臨,這時他就會走出家門,來到一根高高的電線桿下,那根電線桿是木制的,那一定是一棵非常茂盛又挺拔的樹,筆直,粗壯,還散發(fā)出淡淡的好聞的松香的味道,可是少年不知道這棵樹的來歷,它是從哪里來到了這兒呢,因為當?shù)厥遣簧L這樣的高樹的,后來少年就不再想著這個不知比解數(shù)學題還要難得多的疑問了,他更關注電線桿頂端的那只喇叭。
電線桿的確是太高了,少年要想看見那只喇叭就必須使勁仰起頭,才能看見呢,可是少年愿意這樣,好像不看看那只喇叭就像是少了一樣自己喜愛的東西似的。少年喜歡這樣的時刻,倚在電線桿上,等著那段播音的到來。
播的是天氣趨勢的預報,講的盡是氣象學的專業(yè)詞語,一個才剛讀著初中的學生怎么聽得懂那些深奧又生澀的語言,可這正是少年喜歡的地方,在那些天南地北肆意飛揚的詞匯中,少年的腦海里也似乎幻化出了一個從眼前到遙遠的廣袤疆域的輪廓。格爾木這個名字就是從那個時候跳進了少年的腦海的,在少年心里,格爾木,那是一個多么遙遠又多么神奇的地方呀。
少年總想,為什么每當喇叭里開始播報天氣趨勢預報時,格爾木這三個字總是出現(xiàn)的頻率最多呢,這就更讓少年對格爾木產(chǎn)生了好奇和向往。多年以后,少年對當年廣播里播報的許許多多的詞句都已忘記了,可是格爾木這三個字卻始終清晰如初的印在腦海里,每每想起,都會像放電影一樣出現(xiàn)在面前。
這是不是就是人們常說的情結呢?格爾木,就這樣讓一個懵懵懂懂的少年對它有了那么濃厚的興趣和幻想,在后來的時光里,只要一提起格爾木,少年就會在心里泛起一股暖暖的記憶和親近。
昔日少年終于來到了格爾木,這個讓他魂牽夢繞、刻骨銘心的地方。昔日少年是在一個漫長的夏季的時節(jié)來到格爾木的,盡管節(jié)令已經(jīng)過了大暑,時光已經(jīng)走在了去往秋天的路上,可是格爾木,這片藏在青藏高原腹地的土地上依然酷熱如火,湛藍如洗的天空上,大朵大朵潔白如棉的云彩遮不住熱氣的降臨,大暑中藏著的大陰還沒有降臨,秋天依然遙不可望。這幾天,昔日少年滿心歡喜的走在格爾木的大街小巷,細致的打量著這座城市的一景一物,在心里揣摩著,想象著,這就是當年心里裝著的那個格爾木嗎?夏天里的這座城市,街道兩邊的楊樹挺拔高大,繁盛的枝葉像一把巨大的傘,將太陽射下的高原地帶強烈的紫外線擋的密密實實,走在樹下,不僅陰涼舒適,還聽得見有輕柔的風穿過樹叢發(fā)出的的沙沙聲,讓人覺得綿軟而熨帖,溫潤素凈,神清氣爽的感覺撲面而來。
楊樹是格爾木一道獨特而優(yōu)美的風景線,凡是有路的地方,都能看見楊樹的身影。由于格爾木的特殊地理位置,這里時常會刮起大風,粗碩高大的楊樹就成了一道抵擋風沙的天然屏障。看著這一排排的綠色蔥蔥的楊樹,昔日少年想起了久遠的一個神奇?zhèn)髡f,這個神奇的傳說與一個人有關,這個人叫慕生忠。慕生忠,一位出生入死的老紅軍,共和國的開國將軍,1954年的春天,慕生忠率領一支解放軍官兵來到了一個叫“噶爾穆”的地方,面對著肆虐的風沙與無際的荒涼,有人這樣問他:“格爾木到底在哪里?”將軍用力把鐵鍬往地下一戳,大聲說:“這就是格爾木,今后,這里就是我們駐扎的地方。”隨后又種下了這片土地上的第一棵樹,這棵樹就是鉆天楊,也就是如今在格爾木隨處可見的楊樹,從此,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版圖上也就有了格爾木這座城市的雛形。
慕生忠將軍被人們稱為“青藏公路之父”,六十多年前,慕生忠在率隊為剛剛迎來西藏和平解放的人民政府和駐藏解放軍官兵運送后勤補給的艱難路途上萌生了一定要修建一條進藏公路的想法,在他的執(zhí)著建議下,中央批準了修建青藏公路的計劃,于是慕生忠率領著英勇無畏的解放軍官兵和筑路民工只用了七十九天就打通了300千公里的路程,于1954年的夏天把公路從格爾木修到了可可西里,8月中旬修到了沱沱河,10月在海拔5300米的唐古拉冰峰雪嶺插上了紅旗;11月公路修到了藏北重鎮(zhèn)那曲。12月15日,慕生忠率領兩千多名筑路英雄,跨當雄,過羊八井,直抵青藏公路的終點拉薩。
一棵樹,一條路,一座城。這樹是楊樹,這路是天路,這城叫格爾木。
昔日少年的眼里,格爾木一如當年心中裝著的那種神秘和神奇,在格爾木的幾天時間里,專程去了兩百公里外的昆侖山,莽莽昆侖,除了當年慕生忠將軍帶領解放軍官兵和民工修出的公路,一條始于青海西寧終于西藏拉薩的青藏鐵路也早已開通。一首天路為青藏鐵路的開通唱起了蕩氣回腸的贊歌,其實六十多年前一群英勇無畏的軍人和民工在常人無法想象的艱苦條件下在生命禁區(qū)用生命之軀筑出的那條公路,才是真真正正的天路呀!如今的格爾木,青藏鐵路與公路在這里匯合,然后并駕齊驅,穿越巍巍昆侖山脈,奔向了更加遙遠的遠方。
格爾木,南臨西藏,北連敦煌,西通新疆,東守甘青,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格爾木的獨特重要性,青藏高原腹地中的這處戈壁,是那么的蒼勁、遼遠、雄渾、壯觀,蘊含著無盡的壯美、神秘和富饒。如今的格爾木,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青海省的第二大城市,世界第二大內陸鹽湖就坐落在格爾木的市郊,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我國最大的鉀肥生產(chǎn)基地,一望無際的荒漠中也是盛產(chǎn)石油和天然氣的聚寶盆。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進步,在我國浩瀚的穹宇太空,一顆又一顆不停轉動的氣象衛(wèi)星時時將各種各樣不停變化的氣象資料源源不斷輸送到了地面,早已取代了過去年代依靠各地建立氣象觀測點獲取氣象資料的傳統(tǒng)手段,格爾木,當年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成為一個重要的氣象預報點也早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雖然再也聽不到當年那種播報天氣趨勢的廣播了,昔日少年心里明白,正是當年對于格爾木的一種朦朦朧朧的認識和向往,才使得裝在心里多年的一定要走一走青藏高原的夢想終于得以實現(xiàn)。
真實與夢想,就是一步的距離。蒼山戈壁,大漠孤日,就是最好的去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