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走過了一半時迎來了秋分。秋分時節,漫山遍野的景像更顯出剛勁渾厚的底色,秋天的味道到了這個時候就更濃了。
望著秋分節氣的到來,想起了曾經的春分。一個分字,就將這不經意的日子劃得利利索索了,不管人們愿意不愿意,自然界總是按照自己的規矩和軌跡送走了春夏迎來了秋冬。似乎是,的確是,季節的轉換,日子的白與黑,也只有春分和秋分是最能公正的平分的吧?春分登場,雖然明媚溫潤的時光開始漸漸離開人們的身旁,叫人依依不舍,可是隨著白天的時間越來越長,草長鶯飛,花木繁錦的另一種模樣也就慢慢淡了人們心里對于春天的依戀了。而秋分的到來卻是與春分背道而馳的,秋分過后,夜長晝短,想著在白天里看風景的愿望總是早早就收場了,可是卻給勤于在知識的田野上耕耘的人們帶來了夜深人靜好讀書的難得時光。
秋分時節,太陽像是一下子變懶了,早早就躲到山背后去了,夜長了,安靜的時刻自然也就早早降臨了,它甩掉了白天的喧鬧和浮華,用靜謐給那些喜歡探尋學問、學海渡舟的人們提供了寶貴的良機。過去讀書人總是會在心里牢牢記著“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的古訓以此來激勵自己,善于利用時間讀書學習,修身養性,這講的就是不要虛度光陰,不要空擲年華,如果從這個層面上來理解秋分所可賦有的人生哲理的話,秋分也是一個很勵志的節氣呢。
當然,并不是說,在秋分這段日子里,人們的主要活動就只是僅僅局限在善用靜夜的意思,如果說,初春時節,是人們剛剛從一個漫長的冬季里走出來,面對生機勃勃的春天融入自然去盡情的享受陽光,踏青而行、滋養心靈,那么,隨著秋分的到來,當一個璀璨耀眼的金秋來到身旁時,有什么理由不去登高遠眺,不去享受收獲的喜悅呢!
春和秋,兩廂對應,都應該看做是放飛魂靈的最好的驛動,無論是走在翠綠的田野踏青,還是登上挺拔的山間遠眺,都是季節帶給人們最美好的體驗和饋贈。是這樣的呢,春天來的時候,她攜的是滿滿的綠意,她是多么想一下子就能將一個漫長的蕭瑟的冬季帶來的枯萎和凋落趕緊換上新裝呢,“草色遙看近卻無”,春天的日子里,最大的喜悅就是眼里的田野天天都會發生著悄然無聲的卻是顯而易見的變化,尋春探春,感受著大地的氣息和生命的勃發,人的心靈仿佛一下子就被打開了一扇明媚的窗欞。
而秋天帶給人們的不僅有著一種生活與勞作都是來之不易都應倍加珍惜的人生感慨,更充滿了甜甜蜜蜜的有滋有味的輕松與喜悅。秋高氣爽,不僅僅只是從一種看世界的層次出發,而應自覺地將一個豐收的季節仔細的小心的存放于心中,并向這個時節致以崇高的敬意。你看,似乎是不經意間,農家的院落里就堆滿了收割后的稻、谷、玉米、大豆、棉花……還有屬于這個季節的呈現給人們的那么多的飄香四溢的各種果實,這時,人們怎能不從心底升起對這片土地對碩果累累的秋天油然而生一種莊重的感恩!莊稼和果實都是生命成長須臾不可缺少的營養呀,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對養育著我們的天地來表達我們的敬意呢?“秋水與長天一色”,秋色不僅絢爛,而且更有著一種澄澈,秋的這種濃淡色彩總是相宜相悅,給人的心境帶來了釋懷與坦然的無比歡快的愉悅和富足。秋高氣爽去登高,感受蒼天浩然之氣,情懷里自然是裝了滿滿的豪氣沖天的魂魄的。
秋分來時,人們也會自然想到了中秋賞月和期待親人的團圓,這與我國歷史上的民俗文化有著緊密的關聯。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抖Y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边@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現在的中秋節就是從傳統的祭月演變而來的。
秋分,不僅僅是一個節氣的轉換交替,還充滿了濃郁的節日氣氛,秋分過后就迎來了中秋節,這一天,親人們團圓歡聚,在品嘗著美味的月餅,觀賞著天上明月之時,怎能不對這脈流傳千年的傳統文化心懷敬意,中秋佳節,蘊含了中國人心中多么深厚的家國情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