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家里到單位,這是上下班的路程,步行五分鐘,可說是近在咫尺了。這是一條無數(shù)十八線城市中毫無特色的小街巷,穿過上世紀(jì)八九十年代由政府開發(fā),規(guī)劃凌亂的住宅小區(qū)。天空中橫七豎八的各種強電弱電線路,路面上永遠(yuǎn)都有流不盡的生活污水,空氣中彌漫著各種小吃店里嗆鼻的油煙味道。
從剛開始參加工作,走的就是這條路。那時候,上班路上的腳步是匆忙的。有好些年,須得提前半小時出門,先送孩子上學(xué)去。那時候,最怕的是下雨天,尤其是冬雨里,一路泥濘,寒風(fēng)中披著雨衣騎自行車,后架帶一個孩子,左閃右避,不能出半分差錯。
二十余年的上班時間里,曾經(jīng)有六七年的時間在鄉(xiāng)鎮(zhèn)。那些年,宿舍就在單位,上班便足不出戶,上樓下樓就是了。可工作的范圍卻擴展了許多,下鄉(xiāng)走村入戶,甚至上高山、下廠礦,如果這些路都算上,那可比原先的五分鐘通勤道路艱苦曲折多了。
剛回城的幾年,到了新單位。悠悠閩江繞城而過,家住舊城,上班卻在新城。每天上班都要繞著江濱路走上一段。通勤方式更多樣了,倘若是閑散時間可抄近路步行,費上半個多小時,也可以騎自行車,則需一刻鐘,而刮風(fēng)下雨時自駕車代步只需10分鐘就到了。新單位是個臨時機構(gòu),工作性質(zhì)也有很大不同,沒有突擊任務(wù)時基本上是閑差,上班下吧都不用打卡,因此遲到早退是常有的事。
再回到原單位,路,還是這條路,人,也還是這些人。工作輕松了許多,腳步也變得從容。半輩子過去了,如果沒有大的變動,估計就在這條路走到頭了。
現(xiàn)在的孩子們不愿意重復(fù)父輩走過的路,在他們眼里,那是一眼就看到老的“茍且”,向往著“北、上、廣”這樣的一線城市,那里有他們的“詩和遠(yuǎn)方”。
從這里走出去的年輕人,他們愿意一大早擠著公交、地鐵,腳步匆匆地穿行在城市里。在北京工作的孩子說,從住處到上班地方,要先走上十分鐘的路,坐三站公交車后換乘地鐵,出地鐵站口還要走上一段路,但她樂此不疲。
也有從外地趕來這里上班的年輕人。他們住在城里,寧愿換乘各種交通工具,或是驅(qū)車從市區(qū)來到單位。單位的同事小張說,每天自駕車從福州趕來簽到上班,路上就花了一小時。
于是,走在這條路上通勤的,除了附近學(xué)校的孩子,還有就是如我輩等踽踽獨行者,四下里都是即將佝僂的身軀,或已經(jīng)衰老背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但每一種活法也都有各自的局限性。我們不可能“魚”和“熊掌”兼得,取舍之間全看各人的喜好,從而也就成就各自不同的人生。在近處,或許你因太熟悉而不屑的地方,卻是他人眼中遠(yuǎn)方的風(fēng)景。
無論做何選擇,我都祝愿大家。
上一篇: 紅葉飄飛的季節(jié)
下一篇: 我的古井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