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木坪上修路忙
2018年10月23日,也就是我們國土局駐都鎮灣鎮重溪村扶貧沖鋒隊進駐的第二天,村張書記帶領我們扶貧沖鋒隊和駐重溪村工作隊縣農發行王行長一行到該村最邊遠的三組桐木坪去走訪。
早晨,我們一行從村委會出發,迎著陡峭的山梁,踏上了一條簡易如蚯蚓一樣曲曲折折盤山而上的摩托車路,踽踽地向山上攀登,大約行進了1公里的樣子,已是氣喘吁吁,來到山崗上一農戶家中,張書記招呼大家在這里歇歇腳。該戶名叫李萬紅,今年50歲,未婚,兩口人,李萬紅不在家,只有其母張家秀在家,老人已70多歲,但精神尚好,神清氣爽。張書記一見面,就笑著對張婆婆說,您佬什么都不缺了,就缺個媳婦,張婆婆笑呵呵地說,是的啥,就是找不到啥,幾句話,氣氛變得隨和起來。張書記介紹說,這個組就是李萬紅第一個帶頭自己修路的,他從2010年開始,硬是靠自己的力量從腰站河底修通了1公里的麻木車路,第一次把麻木車開到了家。自己把路修通后,他又積極發動上面農戶抱團向上修,他無償的出工出力幫忙修。我在想,一個50多歲的單身漢,有這樣的志氣和胸懷真是不簡單,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喝著張婆婆泡的茶,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圍著張婆婆拉了一會家常,感覺輕松多了。
張書記一聲吆喝,我們又繼續向山上攀登,山上林木蔥蘢,空氣清新,但坡度越來越大,道路越來越逼仄,有幾處路的外沿麻果石做的坎子已坍塌,里面只有幾十公分寬。張書記介紹說,這段路最開始是一個叫宗立軍的農戶自己出資出勞修的摩托車路,他三十多歲了,沒結婚,兩爺子過生活。張書記說,你別看這么陡,三組農戶出行拖東西騎摩托車都是從這么走的,他們已經習慣了!我聽后有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我想起了《三峽日報》曾經刊載的一篇報道,題目就叫“車道如棧道,開車如玩命”,這可是連棧道都不如啊!
走出密林,來到一塊緩坡地,看到一個老農正在挖苕,一問正是宗立軍的父親名叫宗本云,寒喧了幾句,老人說,我們這兒出產多,茶葉、梔果、油茶都有,就是缺條公路啊!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我真的看見田野里金燦燦的梔果掛滿了樹枝,山坡上一行行蒼翠的茶樹,枝條恣意生長,雜亂無章,樹枝間綴滿了淡白的茶花,顯出蒼老和疲憊,坡田邊有幾顆高大的油茶樹,一問才得知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搞大集體時生產隊里統一發展的,無人過問,自生自滅,競長得如此茁壯,而且掛了滿樹的油茶果。前幾年,舉全縣之力建設木本油料大縣,我曾經到過一個鄉鎮,看到所謂千畝油茶基地的油茶樹卻是稀稀拉拉,睡眼惺松,纖細羸弱,我在想,再過若干年,又會是一個什么樣子呢?有兩句詩似乎很應景,叫做“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里面有些東西是不是應該引起我們的思考呢?
繼續朝前走,張書記沿路邊檢查鋪設的水管,不時擰開閘閥,看是否有水,檢查水管接頭,看是否漏水,檢查完畢,張書記露出了滿意的笑容。轉過一道山梁,越過一條山溝,突然聽見前面有機器的轟鳴聲,往前走了幾十米,就見到一隊人正在修公路,轟鳴聲正是三組組長汪玉道手持電鎬敲擊石頭發出的響聲,汪組長已經六十多歲,但精悍能干。第一次在村委會見到他,他正是騎的一輛150的摩托車從山上趕去開會的,看了來時的路,我不禁對這位汪組長肅然起敬起來。他介紹說,今天桐木坪在家的12個農戶全部上了路,但除了一個四十多歲的單身漢外,其余都是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十幾個老頭和婆婆都上了陣,他們決心很大。他說,2013年他們投了700多個工,修通了3公里摩托車路,今年要豁出一口氣,一定要把麻木車路修上桐木坪。張書記半開玩笑半當真地說,桐木坪上動靜大,原來是汪組長領著一班婆婆老頭在戰天斗地修公路,真是不簡單啊!
上一篇: 由四位名人的婚姻而想到的
下一篇: 立冬,愿你秋寒渡盡,攜手暖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