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舟山(4)-蝦峙島
閻世瑞
下了客船已經是下午3:30了,饑腸轆轆,沿著碼頭尋找海鮮餐館,沿海岸線的餐館關門了。一打聽,飯時已過了,暫停供飯食。我們只好穿過小巷大街,找到一個比較實惠的“犇犇餐館”海吃一頓。然后,搭乘滴滴去了預定好的喜來登五星級大酒店。我們住的是套房1800元/晚,享受一下五星級床鋪和待遇。五星級大酒店床鋪挺寬大、軟和,房子面積也大,有辦公桌椅,有待客沙發,有waifai,空調溫度適中,心中很是滿意。
游玩有點累,又遇軟綿大床,一覺醒來已是第二天清晨6點,趕緊洗刷,然后到酒店的一樓吃早餐。五星級的大酒店早餐很豐盛,有鮮榨果汁、熱飲、冷飲,有油條、豆漿、包子,有雜糧小面、饃,麻餅、糕點、薯類,熱面條、粥、湯、魚,熟蔬菜菜段,熟食豆類,瓜果果塊……
琳瑯滿目,種類繁多,我看著每一樣都想嘗一嘗,每一樣我都挖一湯匙或撿一小筷子,就那也挑了一大盤子,加上一杯牛奶,胃都吃撐了。咸的、甜的、淡的都很合乎我的口味,真的還想吃。飯是公家的、胃是自己的,已經十成飽了,不能再吃了,最后又喝了半杯咖啡。
飯后,我們緊趕11公里的路程,7:30時的客船早已開走,只好乘坐(客滿隨時開的)“神旅號”快客客船了。還好,趕上了“神旅1號”墩頭→蝦峙島8:30開的快客。
到了蝦峙島碼頭,我們找了一輛黃包車去了蝦峙客運站,在黃包車師傅的指點下翻山看海、看海邊漁船。我們一路爬坡走來,走到山啞豁涼亭歇息30分鐘,下山看到了海,卻沒有看到漁船,但是看到了漁船停泊的位置和海的環境,三面環山、一面通海的海灣,不錯的漁船的港灣。沒有看到漁船,也沒有看到漁網,更沒有看到船錨,有些失望,不過時間還是充足的。返回到蝦峙客運站時間才11點,就在附近找了一家農家飯館,吃了一頓海鮮餐飯。而后,乘坐上了11:30的到蝦峙鎮客車。
客車運行30分鐘后到達蝦峙鎮蝦峙村,蝦峙村是一個以打魚為生的漁村。
勤勞勇敢的漁民們他們不僅在近海捕魚,還漂洋過海到南非、到北太平洋捕魚。特別是1988年在村民李克平組船列隊,首闖南非,打開捕撈金槍魚的先河。然后,村民李克平積極動員,籌資合作,冷凍船改造,又組成一支徒北太平洋捕撈魷魚船隊,在1995年間魷魚豐產豐收。之后,蝦峙島掀起了捕撈魷魚的熱潮。漁民們爭先恐后的合資建造遠洋捕魚船隊。從開始的1條魷魚船到現在的70艘北太平洋捕撈魷魚船;從開始的1條金槍魚船,到現在的75艘南非捕撈金槍魚船隊。兩支船隊的漁船、產量、效益年年上增,蝦峙村被浙江省命名為“魷魚之鄉”。蝦峙村也是全國規模最大的民營遠洋船隊基地,曾受到國家和省級嘉獎。他們的經驗是:遠洋捕魚,為發展現代漁業開辟了一條新路。
我也了解到了蝦峙漁業捕撈方式,有多種多樣,對網、漲網、流網、拖網、圍網等作業齊駕并驅,并根據各作業特點和漁場、魚期及捕撈對象不同,靈活安排生產,實現了一船多用。隨著機帆船的推廣和普及,蝦峙捕撈業與時俱進,在發展機輪拖網、機帆船底拖網、帆張網和燈光圍網等方面,又有新的進展,隨著漁情變化和漁業改革,由近海走向遠洋,以驕人的成績引領舟山群島漁民的漁業發展。
我知道了蝦峙島是一個漁村,千百年來這里的人們以漁為生,而且名聲遠揚,圓了我來這里的心愿,也品嘗到了這里生產的鮮活魚兒。約定好離開的時間也快到了,我們一家人漫步在預約地點的返回路上。哈哈,鋼制的鉚、待織的網,捕魚的小船都看到了。
“嘀嘀嘀”交通車到來了,我們乘上共公交通汽車,向著蝦峙島碼頭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