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的40年,我的家鄉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必由之路,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40年來,隨著時代的變遷,歷史的進步,經濟的繁榮發展,我的家鄉已舊貌換新顏。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歲月如梭,轉眼之間,改革開放的征途已經整整走過40年。
改革開放前,我的老家根本就沒有公路,一下雨,通往外界的人行小路更是泥濘不堪,到處是水潭子,如果不小心踩到水潭子,整個腳就陷下去,好不容易把腳抽出來,可鞋子卻留在泥潭里……睡覺用的是簡易的木床,下面鋪上竹子,再弄一些干燥的玉米殼在上面,放上竹席,加上一條打了很多補丁的被子。沒有蚊帳,晚上蚊叮蟲咬,整宿整宿睡不著覺,那時,家里很窮,住著破爛的木屋,上面的瓦片好一片,壞一片的,一到下雨,雨水好像都想來湊熱鬧,房子里全是雨滴。
學校是一座破舊廟宇改建的,木結構,窗戶沒有一塊玻璃,一到冬天,呼呼的寒風凜冽刺骨,就用舊報紙粘上用洋芋熬成的漿糊遮擋著窗戶去抵擋那寒冷的風。春天,雨點從破瓦片上的窟窿里落下“嘀嗒”的雨聲與瑯瑯的讀書聲奏成了不合諧的曲子,我常常和我的同學們光著腳叉在泥土上帶有沙子的操場上玩耍。
那個時候生活十分困難,別說一天三餐了,連每天兩餐吃都不能吃飽,還要起早摸黑地在田地里干活,更別談吃上一口玉米飯和肉了,家里還常常揭不開鍋。
沒有電,家家戶戶都用煤油燈照明,由于要憑票供應,還得節約,把燈芯調小。晚上,在低矮的木屋里,寫作業、讀書都看不清楚字。“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成了家鄉人的夢想。沒有自來水,村里人的用水都取自那條在干枯的小河里開挖的一口井,大家早晚排隊用木制的水桶將家里用石頭做的水缸挑滿水,以備一日之用。
我和村里的小伙伴放學后相約去山里拾柴火,柴火除了用于生火做飯還以備冬天取暖。星期天去5公里外的小煤窯運煤到村里的石灰窯換取一點工分,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父母親減輕一點負擔,有時還去正在修改的供銷社運一些建筑需要的石頭換一點錢去換幾顆糖,拿回家分給兄弟姐妹。
家鄉有一個商店、一個食品所和一個糧站,生活必需品還要憑票供應,過年的時候,每人才會分得半斤大米和肉。沒有通公路,生產生活物資靠人工從80里外的文斗運回來,來回需要兩天的時間。
童年的記憶太深刻,潛移默化的眼睛讓我以為一切都不會變。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家鄉的變化可以說是日新月異,土地承包到戶,徹底解決了溫飽。特別是十八大以來,靠黨的好政策,好領導,靠著人們的勤勞,我們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家鄉的商店云集,街道也硬化了。學校也從危房變成了高大的教學樓,操場也被硬化,還修建了教工和學生宿舍及廚房。各家各戶的平房代替破爛不堪的瓦房,樓房又代替平房。公路四通八達,寬敞明亮的房子里彩電,電腦、洗衣機、電冰箱、洗澡間等等一應俱全,自來水、有線電視和網絡也通到家家戶戶,人人都有了手機,大部分家庭開上了小汽車。這一切都是黨的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
如今我的家鄉成了易地扶貧安置點,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燈光閃亮,勝過天上的繁星。公園有了、球場有了,百姓大舞臺有了,環境變美了,給村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和無窮的樂趣。我們的家鄉已隨著時代的變革,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家庭財產從無到有、從少到多,跨越了溫飽、小康兩個生活階段,并逐步向富裕邁進。
看一看家鄉的變化,放開心神去感受,微風吹過,人美家鄉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