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907隊新余良山鐵礦勘探紀實
1963年為給新上馬的新余鋼鐵廠提供足夠高級別儲量的鐵礦石。907隊決定集中全部鉆機重返良山鐵礦區搞詳查勘探。原新余鋼鐵廠良山鐵礦騰出全部辦公室和宿舍。隊部很快把全部設備從蓮花縣轉移到了良山礦區很快開展起工作。我也從其他分隊調回大隊部檔案資料室工作。
良山鐵礦區位于海拔一千多米的武功山腹地。溝壑縱橫,溝深坡陡,植被茂密,交通條件極差。為了鉆機盡快上馬,鉆孔大部分位于陡坡上,鉆孔定位后,必須先平整機臺場地,要馬上開鉆,領導就發動部分機關干部先投入平整機場,工人同志加緊準備鉆探設備。因為到機場坡陡汽車上不去,所有鉆探設備都得靠人力抬上山。人手不夠,領導決定機關干部和技術人員都得參加,加快搬運設備。大設備有上千斤,需要八個人抬;幾百斤的,需要四個人抬。抬時,得先由工人師傅把設備用大木杠把設備綁好,然后再在大木杠橫向綁上兩根小木杠,小木杠兩端各有兩個人用竹杠抬,這樣一共有八個人抬一臺設備。為了步調一致,人心齊,還要安排一個人打號子。坡陡,中間不能有一個人掉隊,也不能停留,得一氣搕成,一下抬上山。有時坡長,一次真抬不上山時,中途還要安排八個人換班。當時我是繪圖組、化驗室的召集人,女同志、病號身體弱的多,湊不上班,我就安排他們搬運些小件東西、工具什么的,或者做一些輔助性工作。
為了加快勘探進度,鉆機安排三班倒,工人住在山上的帳篷里。由機關干部負責往機臺上送飯送水打掃衛生,后勤人員設備供應到現場,有時開大會、書記作形勢報告也在山上現場,全體職工跟著山上聽。
冬天到了。良山礦區因海拔高,溫度比平地要低三、五度,冬季也特別冷,而且時間也很長。為對冬天取暖作好準備,往年都是用烤火費購買木炭,按人多少分到各科室用火盆取暖。今年地處深山,要靠山吃山,隊領導決定今年冬天要學習延安時期的張思德同志,發動全體職工自己燒木炭。深山里不成材的灌木多,可以隨便砍伐,(砍伐了還更有利于成材林的生長。)安排機關干部輪班到山上砍柴,我是帶頭人。柴砍夠后。燒木炭是先在坡地上挖一個大土坑,底部留個點火通道,放少許干柴,再堆放上砍好的濕柴,封上土,上部留個出煙筒,點燃干柴,在引燃濕柴,使其不完全燃燒,等煙冒燼,一窰木炭就燒好了。一共燒了三窯,解決了冬天取暖的問題。不但省下了烤火費,也鍛煉了職工的吃苦耐勞的情神。
春節快到了,大部分職工都留在礦區過春節。不能回家和家人一起,只有寫封家信向家里人問好。在山溝里過春節,大家也想在一起熱鬧熱鬧。除夕夜吃飩餃子。炊事員預先盤好餃子餡,全體職工到伙房包,煮好了大家一塊吃。吃完餃子,余興未盡,又組織了一場演唱會。地質隊知識分子多,不乏有大城市來的能歌善舞的大學生,其中有上海籍的將澤章、廣州籍的蔡國盛,都是隊上有名的歌手,(蔡國盛同志還在部文工團下隊演出時登過臺。)在演唱會上他倆一展歌喉,獲得大家的陣陣掌聲,達到高潮時,喊聲不斷,“再來一個!再來一個!”。節目一個接一個,“南大”畢業的幾個大學生,還在現場演了自編自導的活報劇,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小品劇。春節三天假,工會還組織了圍棋淘汰賽。圍棋這在當時只有知識分子成堆的地方才有。我在分隊就學會了下圍棋,而且特別愛好。但也不過是入門,只知道下圍棋基本要領是:先占角,再搶邊,最后圍中間。即常稱的是“金角,銀邊,草肚皮”,因為角和邊圍目的效率最高。還有什么是“刮羊頭”的要領。下圍棋,要精通真不容易,我就就報名參加了。誰知經過幾輪的淘汰賽,我終于坐到底,常言說“山上沒老虎,猴子稱霸王”,我僥幸獲得冠軍,這不能說我的水平很高,只能說大家水平都不高。放假這幾天,聽說新攝制的越劇《紅樓夢》電影在新余放映,限兩天時間,看的人很多,白天晚上連軸轉。隊上好幾個江浙職工,特別喜歡越劇,認為這機會難得,跑四五十里路到新余,夜里看了一場,還不過癮,接連看了兩場。第二天一早趕回單位上班。
良山礦區鐵礦,產于震旦系倒轉背斜的倒轉翼的變質巖中,由于經多次造山運動,地層褶皺得很厲害,礦層像玩彩練舞一樣彎彎曲曲。所以要想搞清礦層賦存,不得不加密鉆探,工作又延長了幾個月。七月份結束野外工作,馬上就要轉入室內整理,九月份提交了最終報告。
作者 原907隊職工程元合 現住河南滎陽省地礦環境二院基地家屬院
手機 15136197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