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故鄉十多年、也可以說因沉湎于文字職業而“兩耳不聞窗外事”十多年,由于謀生崗位的變動,我再次回到故鄉、也重新置身于久違的“窗外事”里。
出贛州城往北25分鐘車程后的贛江西岸,就是我的故鄉五云。如果從互聯網上查找,首先看到的是廣東省揭西縣的五云鎮,其次是河南信陽的五云茶葉,再是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華亭鎮五云村,最后才是我的故鄉——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五云鎮。除此,關于故鄉五云的網絡記載幾乎為零,可見,故鄉確確實實是名不見經傳。
我的故鄉其實是待字閨中人未識,其原因是很多值得記載的人和事被歷史遺漏了。
在清朝,依竷江而居的畢屋出過一個皇帝授過勛的將軍;另外,五云鎮北去五公里的南田村鐘屋還有個叫鐘文忠的當過甘肅的巡撫,可惜的是,兩個多月后,剛到任上就不幸因病去世;明理學家王陽明巡撫贛南時,在登上五云鎮西去9公里的菩提山后,于頂峰大觀留聯一對:“俯章貢萬家憂樂,視五云合戶悲歡”;民國時期,最后一任江西省國民黨主席方天,就是五云人。當年,方天的母親逝世后,時任國民黨國防部第五廳廳長的方天還回到家鄉,面向全鎮打了一場放糧施粥性質的大齋飯,這場齋飯至今還讓五云的老輩人津津樂道;1942年,蔣經國主政贛南時期,曾帶過章亞若慕名前往五云的菩提山避過暑,并以菩提山名撰寫了一副對聯:“菩薩心腸,愿千家萬戶皆幸福;提攜法旨,祝男女老幼永安康。”
1985年,我曾在上丹村的陳屋親眼看見了一套被蟲蛀得殘缺不堪的明道年間刻本《昭明文選》;2018年,我還在南田村的李屋發現了一本保存完好、出自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的刻本《南康縣志》,這本《南康縣志》名列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編制的《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中(匯刊目錄共計201條)。
如果再仔細查找歷史資料,至少我本人在宋人莊綽(南宋時曾到江西任安撫制置使司參謀官,相當于現在省軍區司令身邊的參謀人員)編著的《雞肋編》中,就查到了關于故鄉五云的記載。“虔州本漢贛縣,屬豫章郡。高祖六年置,使灌嬰屯兵以扼尉它一本作佗。隋開皇九年,始曰虔州,以虔化水為名。本十二縣,遠者去州七百余里。本朝淳化中,分二縣以置南安軍州城,梁徙于章、貢二水間。貢水在東,章水在西,夾城北流一里許,合流為贛江。江中巨石森聳如筍,水湍激,歷十八灘,凡三百里始入吉州萬安縣界為安流。州之四傍皆連山,與庾嶺、循、梅相接。故其人兇悍,喜為盜賊,犯上冒禁,不畏誅殺。建炎初(宋高宗。1127年5月-1130年),太母攜六宮避兵至彼,而陳大五長者首為狂悖。自后十余年,十縣處處盜起,招來捕戮,終莫能禁。”,在介紹了贛州、贛縣及贛江等地的情況后,莊綽接著記錄了途經現在五云鎮南田村的遭遇“余嘗至彼,去州五十里,宿于南田,吏卒吿以持錢市物不售,問市人何故?則云‘宣政、政和是上皇無道錢,此中不使’。竟不肯用。其無禮不循法度蓋天性,亦山水風氣致然也。”莊綽到了五云的描述是:他離開贛州五十里后,借宿五云鎮的南田村,當他指派跟隨的公務員去購買物品時,公務員手上持著中央銀行的錢幣回來報告說,這里的老百姓根本不認宣政、政和這兩個版本的錢幣,他們竟敢罵宣政、政和皇帝都是無道昏君!看來,這種無法無天的言行是這里人的天性,這種天性是當地的山向水勢(也就是風水)造就的!
以上所說,我無非是想表明:故鄉人杰地靈、故鄉人知書仗義。
幾年來在故鄉所見、所聞、所歷的人和事,我都一一寫在電腦的一個文件夾里,讓我受苦的是,無論任何一個記錄,都讓我難以與歷史上的故鄉聯系在一起。反而,我愈走進故鄉的深處,就愈加煩惱,心也愈加沉重,特別是在二姑去世之后,寢食不寧又困擾住了我。我為什么會這樣?是我出了問題還是故鄉出了問題?當我的思緒突然纏繞住“道德”兩字時,我一下子把故鄉拋在了一邊,身心全部聚焦在“道德”兩字的認識上。
我認識“道德”兩字的目的,就是想查找“道德”的真義是不是肯定了故鄉的問題是水到渠成的必然!
我知道,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的總稱。
道德二字連用,成為一個概念,最早始于春秋戰國時的《管子》、《莊子》、《荀子》等書。但第一個將“道”和“德”連用的人,是荀況。
道德一詞在古今中外的出現頻率是很高的。在歷史專著中,老子的《道德經》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韓非子·五蠹》說“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后漢書·種岱傳》說“臣聞仁義興則道德昌,道德昌則政化明,政化明而萬姓寧。”;在僧道修行中,《敦煌變文集·佛說阿彌陀經講經文》說“都講闍梨道德高,音律清泠能宛轉。”;在文學作品中,《水滸傳》第五十三回說“我等自是出家人,不曾惱犯了你,你因何夜來越墻而過,入來把斧劈我?若是我無道德,已被殺了。”、巴金《家》(人民文學出版社1953年版308頁)中的覺慧說:“他又一次夸張地感覺到自己的道德力量超過了這個快要崩潰的大家庭。”;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于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
對于道德的釋義,荀況將道和德連用后,還對道德給予了“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形成的道德品質、道德境界和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道德原則和規范。”的定義;康德指出:違背義務的人,談不上道德。其次,一些行為表面上合乎義務,但實質上懷著其他其目的,這些行為應當排除在道德之外;東方陽熹在《道德本意》中指出“道德是后天養成的合乎行為規范和準則的東西。它是社會生活環境中的意識形態之一,也是做人做事和成人成事的底線。假如沒有道德或失去道德,人類就很難是美好的,我們的世界甚至就成了一個動物世界。”
結果當然是讓我失望至極,因為,我在“道德”里并沒有查到對我所記錄的故鄉現象加以肯定的答案。從此,我像挑擔,每記下一段文字,就要再負重一層,終于,我挑不起了。為了解脫自己,我甚至找到了希阿榮博堪布比丘的《次第花開》以尋求辦法。比丘說:煩惱的根源在于執著。要放下煩惱,必須先弄清楚什么是執著?然后是把執著放下。比丘明確指出“生活的經驗、外在的情境、內在的心緒”就是執著。于是,我不敢再寫這類的文字了。為了釋放自己,我決定移情到故鄉之外和工作之外的大自然去——戶外運動。但是,這個文件夾,我總得給它取上一個名字,費思良久之后,昨晚,我夢見了經年纏繞在思緒中的“道德”變成了一個小孩,并且,小孩脫落我的思緒掉進了一片泥沼一下子就不見了!驚醒之后,腦子里就冒出“陷落”兩字。也真是奇怪,“陷落”一寫進文件夾,我就有了一種醫生終于找到了病人癥結的感覺,壓在我心頭許久的沉重也一下子輕了許多!
上一篇: 心香只一炷,懷念到永遠
下一篇: 風過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