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一詞最早出現在《晏子春秋•問下四》:廉政而長久,其行何也?其反義詞為“腐敗”。現在所說的“廉政”主要指政府工作人員在履行其職能時不以權謀私,辦事公正廉潔。
曾幾何時,各種歪風邪氣蔓延,一些國家工作人員不顧國家利益,公然大操大辦婚喪嫁娶、公款大吃大喝、公車私用、超標準使用辦公用房、多占住房、違規配備車輛,損公肥私,大肆揮霍國家錢財。黨中央反腐倡廉的態度是非常明確的:對任何頂風違紀、以身試法的人員,都一律嚴肅查處、不得姑息。對一切違規違紀行為“零容忍”,狠抓了周永康、孫政才等一大批曾經位高權重的反面典型,公開通報、曝光了一批違反八項規定精神和反對“四風”要求的典型問題,凈化了社會風氣。
記得我去合肥參觀安徽名人館時,在驚嘆名人風采和主要事跡之余,我特意在名人館里的廉泉井前駐足良久。
歷代人民心中目中的包青天—包拯,為官清正、剛毅廉潔,為世人留下了一個個耳熟能詳的故事。但知道廉泉井的人為數不多。據介紹,廉泉井原名包公井,位于合肥包公祠東側,為包公生前所挖。
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李鴻章侄孫李國蘅撰寫了一篇《香花墩井亭記》,“聞昔有太守來謁祠,啟開汲飲,忽頭痛。是說也,余竊疑。命從人開井汲泉,煮茗自飲,味寒而香烈,飲畢無異,目而笑謂諸曰:井為廉泉,不廉者飲此頭痛!”大意是指,此井水可以鑒別官員的廉潔與否。某日一位官員飲了此井水后,頭疼不止。后來人們得知這個官員為臟官,才得此報應。而清官喝了則會甘甜爽口。所以將包公井更名為廉泉井,寓意清廉之泉,充分表達了人們對清官的愛戴及對臟官的憎惡。
據說,包拯在其家鄉任廬州知府時,性情峭直,對權貴鐵面無私,依法處治?!肮嗜?、親黨皆絕之”。張堯佐是仁宗的寵妃張貴妃的叔父,無德無能,僅憑親戚關系,仁宗一次就授予他四個軍政要職。針對仁宗皇帝的任人唯親,包拯專門上了一篇《請絕內降》的奏疏。以后他又接連上奏疏數道,闡述“大恩不可以頻假,群心不可以因違”的道理,他認為:“假之頻,則損威;違之固,則兆亂”。由于包拯據理力諫,終于使仁宗"感其忠懇",不得不削去張堯佐的兩個要職。
包公因為以人民為中心,處處為民著想,他在人民心目中,重于泰山,而在金錢和名利前倒下的貪官則被人們所不恥,永遠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說到廉政,讓我想起楊震拒金的故事,在今天,對干部職工也有現實的教育意義。東漢時期,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山來拜訪他,并懷金十斤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天黑,無人知曉?!睏钫鹫f:“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撫今追昔,處在新時代的我們更應學習他們的鐵面無私,拒腐防變的精神。
通過參加5.10“思廉日”系列主題活動,使我們深深地認識到,任何一個人,不論職務高低,作風上的敗壞、品行上的腐化,最開始都源于思想認識上的偏差。貪欲是腐敗溫床,自律乃廉潔沃土。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自身的學習和思想教育,任何時候都要常懷律己之心,保持平常心態。
廉能生威,廉能聚人,廉能聚心。我們要真正把思廉融入日常工作、生活的一言一行之中。
上一篇: 在古詩詞的芬芳中徜徉
下一篇: 少年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