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翻看原來的老照片,發現一張當年青澀的我在飛云樓前面照片。時光荏苒,照這張照片已經三十年了,后來我也幾次來到飛云樓下,并有兩次登臨。登樓時腳踏在木樓梯上,發出厚重的“吱呀”聲,直到現在還一直回蕩在我的耳畔。
飛云樓,當地人俗稱“解店樓”,位于萬榮縣城中心的東岳廟內。東岳廟,就是泰山神廟,祭祀東岳泰山之神的地方。據《封神演義·姜子牙歸國封神》上說:“敕封黃飛虎為五岳之道”,同時又“特敕封他為東岳泰山天齊仁圣大帝”,所以這里供奉的就自然是東岳大帝“黃飛虎”了。飛云樓之名來源一方面與“黃飛虎”有關系,另一方面若是天公作美,再飄來幾朵云彩,纏繞樓頂,有高聳人云、凌空欲飛之感。再就是飛云樓本身的建筑特點更能體現“飛云”,樓有四層屋檐、十二個歇山面、三十二個屋角,整座樓閣宛若萬云簇擁,飛逸輕盈。當地人俗稱“解店樓”,是因為萬榮縣城所在地稱為解店,當然此處的解讀“hai”,與運城的解州鎮一樣的道理,是河東地區的古老發音。飛云樓雖然處在東岳廟內,東岳大帝塑像雖然已經蕩然無存,只有飛云樓以構筑精巧的木樓建筑聞名于世。
飛云樓南依峨嵋嶺,嶺上就是雄奇秀麗的孤峰山?!度f泉縣志》載:“飛云樓在解店鎮,高十余丈,上干云霄,相傳為魯班所作?!蔽覀冃r候也這樣被長輩灌輸,其實飛云樓與魯班挨不到邊,斗拱藻井建筑特點春秋戰國時期還沒有出現。據廟內乾隆年間《重修飛云樓碑記》載:“萬邑治之北十五里許有鎮,解店,鎮之東隅,古有東岳神廟,不知創始何年,載入邑志,自唐貞觀年間分邑置郡名為份陰,即有此廟。”說明廟最遲應在唐貞觀年間建成。相傳,此樓為唐太宗李世民所建,高祖武德二年,李世民曾率師平叛,逼近龍門關,途經萬榮縣(古稱汾陰),曾在張甕、解店、古城3地駐兵。平叛以后,就在3處駐地修建樂樓、廟宇,以炫耀他的武功。其他有廟樓早已毀于戰火,惟解店樓至今還屹立在萬榮縣城。明嘉靖六年重修碑記載:“邑志不載創始之年,惟見大元大德重修之,景泰改元又重修之,天順改元又重修之。”后經元、明、清和民國歷代重修,對原貌已有改變,但保存著唐宋風格,而結構則全是清代造型。所以,飛云樓不僅具有唐宋風格,還融合進了金元明清許多許多特色。
飛云樓與萬榮縣黃河岸邊秋風樓,以及永濟的鸛雀樓、介休的襖神樓并稱為“山西四大名樓”,與應縣木塔并稱為“南樓北塔”,這些足以說明飛云樓的文化底蘊。同樣飛云樓的建筑價值、藝術價值是中華四大名樓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鸛雀樓所無法比擬的,是國內罕見的純木結構建筑。她巍峨壯觀,當地還有民諺“萬榮有個飛云樓,半截插在天里頭”。南宋的詩人王邁有一首詩《登飛云樓》,從描寫的景物和意境應該不是故鄉的飛云樓,更何況南宋的時候這里屬于金朝政權,王邁即使來到這里恐怕也沒有心情贊頌本屬于宋朝的領土上的飛云樓吧。
飛云樓外觀穩重端莊、古樸大方。樓層由純木交織而成,樓體精巧、奇特,是國內純木結構建筑中罕見的珍品。樓身每層為曲尺型結構重疊依次而上,頂部結成十字歇山式。該樓明三暗五層,高達23.19米,十字歇山頂,底層木柱林立。中央四根各高15.45米的通柱直達樓頂。四周32根木柱構成棋盤式。面寬進深各五間,面積570多平方米。三層四出檐,二、三層各出抱廈一間,均設平臺勾欄,又用平柱分成三小間,上筑屋頂。山花向前,下用穿插枋和斜材挑承。全樓共有斗拱345組。真可謂斗拱密布,而且形狀極富變化,猶如云風族擁,鮮花盛開。各檐上翼角起翹,勢欲騰飛;清風徐來,風鐸均勻作響,清脆悅耳,樓頂覆蓋黃、綠各色琉璃瓦,在陽光照射下,更顯得華美壯觀、富麗堂皇。其結構之巧妙,技藝之高超,造型之精美,外觀之壯麗,堪稱中國樓閣式建筑之杰作。每當陽光普照,碧空如洗之日,十余里外也能遙見其倩影。樓有四層屋檐、十二個歇山面、三十二個屋角,整座樓閣宛若萬云簇擁,飛逸輕盈。
飛云樓的平面為方形,特別是從第一層看,每面五間,構成正方形。為了加強堅固性,在東、西、北三面砌60厘米厚的磚墻,把三面檐柱包于墻中,使飛云樓性能更加堅固,一直保存到今天。我估計飛云樓最初建成的時候,是沒有這三面墻的,那幾根包再墻里的檐柱當然是有的。樓在建設過程中,第二層以上各層每面多建一個三間的批檐,每層又伸出一個三間庇檐,使飛云樓顯得格外復雜,這樣構造在轉角部位的平座、檐頂部位均形成高層桃檐角,構成多角形結構,達到美觀的效果。在第一層面閣中,每面做五間,每間的“間”部位都立木構圓柱。柱頭安設額枋、平板枋、上承斗拱。斗拱分布在轉角一垛,各補間一垛,在明間用斗拱二垛,每垛斗拱伸出雙下昂,昂嘴做倦頭式,到當中補間這一垛,由兩層承擔,做得雙倦頭式,相當復雜,用斗拱支撐老擔凜,再承擔圓椽及方形飛椽。第一層樓做四坡承轉角部位翹起,上排顯出這個木結構的柔軟。第二層平座施斗拱,每面補間二垛,轉角各一垛,斗拱均坐在平板枋之上,因為額枋與平板枋,呈現“T”字形,這樣用材有力量。補間斗拱出兩跳,轉角各一垛,也出兩跳,并在轉角處增加擎檐柱支頂,平座也做小檐子。在各個廓柱之間安裝木欄桿、欄板。第二層由于間數尺度縮小,在檐部斗拱只在明間用一垛,補間不做斗拱式樣。第二層檐子,也是由斗拱支頂,四面均做歇山式頂,第三層做方形平座,因為沒有折角庇檐層,比第二層簡化。面闊只有五間。在斗拱方面也進行簡化,各式做一垛,只做單下昂,其他與第二層相仿。檐頂已與第二層相仿。因為第三層各做重檐,上枋之轉角斗拱垛數增加了,遠比下檐做得復雜。最上部樓頂做歇山式十字脊。從四面來觀看,都是相同的。在三層樓批檐的兩側,都做出垂蓮柱,全樓共八根。木質構建斗拱連接成的藻井特別漂亮,像一把繪畫美麗圖案的油紙傘,骨架是橫著的幾根木條,傘內面就是收放自如木條鋪就,迥乎于鸛雀樓藻井。
可以說,家鄉的飛云樓是我國古代建筑的一件精品,純木結構,使用大量斗拱,藻井花飾精妙絕倫。一千多年的風雨,多次維修,一直保持著它雄偉壯觀的本色。她是古人留給我們的精美建筑藝術品,應該得到我們大家的保護。
2018年5月11日夜寫于成都家中
2018年5月12日修改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