姊妹之夫規范的稱呼是“連襟”,可作為對稱,也可做為合稱。陜西關中人更是生動地稱作“挑擔”,更簡捷的還叫作“擔子”、“一擔”。最直接的意思是兩個原本不相干的人因一樁婚姻連成了親戚,又有擔子兩頭一樣重,不分輕重遠近的意思,也讓人想到兩個(幾個)人用擔子把過活擔回去了。
我有好幾個挑擔。大妻妹和夫人年紀相差不大,妹夫和我同年出生,相對聯系較多。挑擔原本是工科大學的高材生,畢業后在國營工廠負責設計和技術,專業技術上是一把好手。也是生不逢時,工廠破產,行業也一直不景氣,于是自己經商做生意。有了一定的積累,索性在家做股票投資,現在也做得風生水起,相當的“不差錢”。只是閑賦在家,在下一代眼中可能就有些“宅”了。前一向和在外讀博的兒子交流青年的社會和家庭責任問題時,兒子的一句話提醒了我。他說到“通過贍養母親的事,我從心里敬佩姨父”,這句話一來讓我想到下一輩心里還是有個標準的,再就是想就挑擔贍養老母親的事寫一段文字,試圖給家族圈里的下一輩說一個道理。
第一次見到挑擔的母親時,她好像也就是我們現在這個年令。雖然見面不多,還是能感覺到老人家慈眉善目,氣度不凡。后來果然聽說老人是解放前大戶人家的千金。聽到孫女對她做飯的評價,我想此話不虛。因為廚藝差到這個程度的只能是不常動手下廚的千金小姐。老人一生也是命運多舛,親戚也不多。到現在身體亦然硬朗,只是得了老年癡呆,腦子一會兒清楚,一會兒胡涂,胡涂起來連朝夕相處的兒媳也不認識了,問兒子“那個女人是誰,怎么又到咱家來了”,給解釋了一陣子好像有些明白,又說:“你啥時間結的婚,咋不請我吃飯呢?”,類似的話說不定什么時候就冐出來了,讓人哭笑不得。一出去就找不回來了,有時三更半夜要到處去找。腦子出了問題,好像整個指揮系統都失靈了。整晚上不睡覺滿屋里轉,悄悄走過去一會兒看看兒子,一會兒看看兒媳,又轉過去看看孫女。一大晚上醒來一個人冷不盯地看著你,還真讓人受不了。
老人家說不上來什么時候記憶就中斷了,唯一一個始終不會忘記的人就是兒子。一眼看不到兒子就要找。這可把挑擔整苦了,媳婦、女兒還有上班之類的理由可以出去放松一下,他完全沒有退路,一天24小時得守著老人。一年365天這么守著可不是個簡單的事,我總說這是對人的孝心、恒心、耐心和毅力的考驗,沒有定力的人崩潰的可能都是有的。病中的老母綁定在他身上,從來沒有聽到老人有埋怨,沒有聽到他有怨言。
我總說人生實際上是一個上山下山的過程。年輕往上走的時候年輕氣盛,目空一切,心無旁騖,看到的都是鮮花和果實,只有到了下山的路上才會看到還有這么多的荊棘、溝壑和枯萎的花柳。然而這又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年輕時沒有夢想,年長時不能回歸都是可嘆的。所以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絕對不是一句空洞的說教。有力量的時候達到你所能達到的最高峰,才會看到別人看不到的風景,即使在下山的過程中你也會比別人充實。到這一段才會發現衰老、疾病、死亡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階段。衰老、疾病、死亡其實都不是問題,問題是你已經不再有力量去承受這一切了。
老齡化已經成為一個越來越突出的社會問題,我們翹首期盼人間大愛。但對一個個體來說,有沒有人愛你,有沒有人養你就要看你的造化了。牌場上有一句話“前半夜贏的是紙,后半夜贏的才是錢”,人活一輩子才真是“上半輩子享福不叫福,后半輩子享福才叫福”。怎么能讓下半輩子享上福,經濟是基礎,根本在教化。數學是科學之魂,啰嗦一大堆文字,一個數字,一個算式就給你說完了:你的所有付出都是后面的一串串“0”,兒女的仁愛之心才是前面的一個“1”,少了這個“1”什么都沒有;兒女的心是被除數,父母的付出是除數,除數越大得數越小。不是你對兒女付出的多,他們的回報就多。誰見過溺愛出來的玩酷子弟會是養老的孝子,真心盡孝的哪一個不是沒見過正眼的兒女。不愿我們的下一輩成龍成鳳,只愿他們做一個有情有義,知恩圖報,不只是索取,還能夠回報的人。愿天下所有的老人都有這個造化。
還沒有到寫回憶錄的年齡,親身的體驗也很有限,所有的文字只能算做大半輩子閱人閱事的一點感嘆。謹以此文獻給我同年的挑擔,供老去的和正在老去的人一嘆,博年輕的朋友一笑。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