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干面對于武漢人來說,那份感情不言而喻。而對于遠離武漢故土的人來說,回到武漢,最想要的,就是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熱干面。未食而鄉情濃濃,食之則香氣噴噴。暢快淋漓地吃完抹抹額頭上的汗,擦擦沾滿醬汁的嘴,滿足感爆棚,慰藉了久別的思念。
武漢人把吃早飯叫“過早”,原為湖北武漢當地最具特色早點小吃的熱干面,與山西刀削面、兩廣伊府面、四川擔擔面、北方炸醬面并稱為中國五大名面。這種現吃現做的小吃,本地人幾乎沒有不愛吃的,“過早”時點上一碗熱干面,就上一碗蛋酒,一干一濕,一辣一甜,相得益彰,那就是最佳早餐搭檔。熱干面能量高,一般人吃上一碗就能管一上午,到中午也不餓。別看它只是街邊的小吃,卻是極講究的。店鋪要規范,廚子要正宗,原料要地道,調料要上等,配菜要天然。這些都決定著它是否能獨樹一幟,霸住食客挑剔的嘴。所用的原料是堿水面,這是一種特制的面條,具有良好的黏彈性。將面煮至七八成熟過水過油后晾至備用,面條纖細根根有筋力,色澤黃而油潤。吃時,放入滾水中氽燙,撈出瀝干水分,倒入碗內,依口味淋入芝麻醬、蘿卜丁、酸豆角、蔥沫、香菜、辣椒紅油等,趁熱迅速拌勻,直到芝麻醬全都糊在面上,好似螞蟻上樹,這時再吃,就格外香氣撲鼻有滋有味,讓人不禁想要一口接一口大快耳頤。武漢人的嘴最是挑剔,嘗上一口就知道此家熱干面如何?面是不是煮得恰到好處?堅韌有無咬勁有無生感?芝麻醬是否純香調制是否稠而不澥?配料是否新鮮爽口?面做得好的店鋪,一大早門前就排起了長龍。
說熱干面是武漢第一美食,一點也不為過。大街小巷遍布著賣熱干面的店,在居民區密集度也非常高。除了“過早”外,中餐、晚餐、夜宵時都可以買到。最富盛名的當屬“蔡林記熱干面”,以其“爽而勁道、黃而油潤、香而鮮美”著稱,并已形成品牌效應。可是往往高手藏于民間,小巷里路邊上不起眼的一家店鋪,卻能讓人食后咂嘴難忘。90年代我在武漢讀書時,小街小巷隨處可以看見賣早點的。擺攤的家伙支上,再擺幾張小桌小凳就這么張羅開了。來過早的人們,點上一碗熱氣騰騰的熱干面,有位子就坐,沒位子就站在路邊,“狼吞虎咽”地把一碗熱干面吃完?,F在武漢城區改造,為了美化環境,早點攤再不準在露天擺放,這個場景也很難再看到了。而學校路口的那家面館卻是最讓我懷念的,這家面館經歷了糧票退出歷史舞臺的那一幕。那是一家國營店,熱干面、湯包、豆皮、面窩、豆絲……所賣種類多到我都記不住,但熱干面是最受歡迎的,不僅味美,還當飽,這在定量供應糧票的當時還是相當劃算的。店員們都身穿統一白色工作服,帶白色帽子,忙得不亦樂乎,店門口煮面的大鐵鍋始終熱氣騰騰,更是顯得“熱鬧非凡”,這一幕也經常會出現我的夢中。份量不是以“碗”計,而是以“兩”計,如果需要二兩就在收銀處遞上二兩糧票換一張取餐票,再憑票去取面。沒幾年糧票退出歷史舞臺,就直接用錢幣購買了,那些節省下的糧票也只能做文物來保存了。
熱干面對于武漢人或者在武漢呆過一段時間的朋友來說,它不再僅僅是一種美食,更是一種文化記憶和濃濃鄉情。更有評價說:熱干面是最能代表武漢人性格和文化的兼容并蓄——細膩而粗獷,是荊楚民俗和飲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今在全國各處都不再難覓熱干面的影子,甚至走出了國內,也有了“方便熱干面”,但只有在武漢現買現吃,才能真正感受到熱干面那正宗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