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校報
最討厭聽見輪子在地上滾動的聲音,會把心情弄的很糟糕。而九月那一次,我卻那么高興并興奮的聽著行李箱輪子滾動的聲音踏進了川農大的校園。
川農一直是心中的神往之地,曾經日思夜盼,為了她奮戰幾百個日日夜夜,曾經不止一次的想象她的模樣,對她做了無數次的了解認識。不斷的在網絡上搜索詞條“四川農業大學”,不停地向師兄師姐請教詢問,也包括那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見了四川農業大學校報。很多東西往往都是一見如故,一見鐘情,于是乎,我被校報吸引住了,心中也悄悄的為校報騰出一個角落,對她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有了更多的期許。
用幾行浸染,勾勒詩畫校園
廊橋柳絮,細水無聲,魚躍池間,蜻蜓點水,我們可以在那里沐風聽雨。九曲石亭,綠水盡繞,假山低翠,鳥棲于枝,我們可以在那里潑墨賦筆。深厚的底蘊,雨水輕打每一片銀杏樹葉,都能聽出百能的滄桑,深秋時節,漫山的樹葉黃了,落了,我們不會在意,唯獨那金黃的銀杏林下,簇擁著一群一群的人,因為他們知道,那不是普普通通的銀杏樹,每一片樹葉,每一圈年輪,都是一段往事。我曾一個人獨自騎著單車,不小心進入那長長的梧桐林中,我不敢出聲,害怕吵醒那兩排站立的沉睡的,憨態可掬的梧桐樹,那是一種靜美,那一刻,仿佛獨我消受。幾條長廊,幾座幽亭,讀書公園中連鳥雀都叫的那么輕聲,唯恐驚擾了讀書者的夢與思緒……校報中的川農與我心中的川農太多相似,川農是一個越了解越熱愛的地方,從不乏溫情,纏綿的細雨、翠綠的梧桐、金黃的銀杏,每一個角落都是一個故事,每一個瞬間都值得珍藏,我希望校報,用幾行浸染,勾勒這詩畫校園。
著諸字鏗鏘,經傳風雨百年
轉眼間,川農已經風雨兼程,走過110個春秋。不由我們想起了過去。川農出身卑微,誕生在厚載門內寶川局右側的舊倉庫之中,四載遷望江,那時我們都叫她“四川通省農業學堂”,歷經幾十年的困苦,川農沒有在戰爭中逝去,1956,她孤身一人來到了雅江之畔,在那里成長,那時我們叫她“四川農學院”,可成長的路途并不平坦,在文化大革命中,她幾乎停下了所有的工作,那時她是落魄的,直到1985年,她獲得了沿用至今的名字“四川農業大學”。百年川農,走的太艱辛。百年川農,桃李滿天下。今年是川農母親110周年慶,我期待校報,講述這百年歷程,對于每一個川農人來說,這無疑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以一紙墨宣,傳承川農精神
川農走過了百年,是什么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川農人不斷前進?百年間,川農大精神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愛國敬業,艱苦奮斗,團結拼搏,求實創新”這16個字概括了川農大精神。走過硝煙彌漫的戰爭歲月,經受背井離鄉,幾度更名的困苦,挺過文化大革命的落魄,戰勝兩次地震的摧毀,這一切和川農大精神僅僅相連。川農大精神已不再僅僅影響著川農人,對整個社會依然產生巨大的影響。敬愛的溫家寶總理在2002年對川農大精神作出了最大的肯定,他說“川農大的精神應該總結,宣傳和發揚”,于是社會廣泛學習川農大精神。我們作為川農人,更應該永遠繼承發揚川農精神,而校報正好成為了傳承川農大精神的平臺。
筑一座長橋,連接校與家國
1956年校報伴隨著學校的遷址而誕生,從此與學校興衰同行,文革時期學校工作停滯,校報也停止了出刊,直到1984,1985年學?;謴凸ぷ?,校報也復刊,31年的歲月晃眼間就過去了,學校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校報也不斷發展,成為了校黨委行政的喉舌,成為了加強思想宣傳,開展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要陣地,成為了聯系師生,家長,員工的重要紐帶,成為了鍛煉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平臺。校報為學校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特別是在推動學校成為國家“211工程”高校和總結川農大精神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校報就如同長橋,內連接著學校師生,外連接著國家社會。31年時間,已經成功發行了499期,即將迎來500期的發行,又恰逢學校110周年生日,對于川農師生來說,可謂是雙喜臨門。
我感到驕傲自己能夠成為川農的學子,這四年,我將在這片沃土上繼續努力奮斗,去往理想的下一站,我相信在川農的這四年,將是我人生中最美的時光,這里也將會有我最美的回憶。祝川農母親110歲生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