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寧粉蒸肉
回老家過年,把車直接開到《老雒陽》,點了幾個地方小吃:牡丹燕菜、欒川豆腐、偃師銀條、小酥肉、假海參、漿面條。一家人風卷殘云,“舌尖上的記憶”過把癮后,抹抹嘴離開時,妻子意猶未盡地問:“好像還有個洛寧粉蒸肉,沒有嘗嘗。”我一聽笑了:“走,等我回家弄只兔子,再給你露一手吧。”
沒聽說過粉蒸兔子肉吧,我可不是糊弄人的。那是1985年春天,女兒還沒有出生,懷孕的妻子“害口”,吃啥都沒味道。某天我到菜攤上閑逛,見一獵戶槍尖挑了三只野兔子在賣。我隨便問問,三塊錢論個兒。看那褐黃色蒼毛油亮的兔子雄健壯碩,絕對原汁原味的野生,便提一只回家,剝皮洗凈,刀砍斧剁成塊,伴了佐料,燙了點粉條、蘿卜干,摻上玉米面上籠蒸熟,熱騰騰端上餐桌。妻子先是眉頭緊擰,筷子尖夾一小塊扭來轉去,紅樓夢里林妹妹考察寶哥哥一般揣摩半天。繼而鼻子聞聞、舌尖舔舔、牙齒吧嗒吧嗒,尼姑庵里妙玉喝茶似的挑剔半天,才小心翼翼咽進肚里。這一咽不打緊,再來一口,再來一口,再來一大口。呵呵,真是歪打正著,一股子草腥氣的蘿卜干粉蒸野兔子肉,一點也不正宗的簡單贗品做法,居然讓兩個月茶飯不思的妻子胃口打開,直吃得滿嘴流油,朵頤大快……
我的老家在河南孟津,因離洛寧不遠,粉蒸肉都會做的,只是過去人窮,偶爾吃一次罷了。據《洛寧縣志》(1985年版)記載:“洛寧蒸肉,由來已久。由豬肉片、大蔥、粉條、面醬、調料、面粉攪拌,籠蒸而成。既是節日盛饌,也是待客佳品。食之香而不膩,余味無窮。多為家做自食,集市偶有賣者。”這段文字相對簡略,我把大致做法分為三部曲詳細介紹。
第一部,備料。先將粉條用開水悶燙五六分鐘,八成熟時撈出控水;再把五花肉或瘦肉去皮切片放進油鍋,半熟時加食鹽、料粉、味精、面醬(或醬油)煎炒,新式吃法有加蔥段、豆角、土豆、蘿卜丁、野菜之類花樣多多。第二部,攪拌。為防止箅子拍上的籠布滲油,搟一張面皮罩住,把粉條、肉放上去摻了面粉翻動攪拌;如果想使蒸肉出鍋后視角美觀(顆粒可視),更加香酥可口,可把拌面預先炒炒,摻玉米面或涼饅頭碎末進去最佳。第三部,籠蒸。拌勻后的粉肉要干濕恰當,還要根據籠屜大小用大火猛蒸,時間由半個鐘頭至一個小時不等,熱氣騰騰、香味四溢的美食就可出籠。
上述過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有講究。比如五花肉的選擇,最好是不肥不瘦;粉條和大蔥的比例,應該和肉大體相當;上籠鋪開的粉肉要中間虛空,防止夾生;攪拌時切記亂攪與手捏,以免成團;三部曲的程序必須按部就班,循序漸進等等。所以說洛寧粉蒸肉是一種美食,更是一種習俗和文化。計劃經濟年代人們貧窮,只在重大節日、貴客上門、重要喜事時才做。例如春節、婚宴、新女婿上門、蓋房子上梁、買房置地契約交割等。這一天主人蒸上幾大箅子蒸肉(實際上大多是粉條和拌面),香云繚繞之間高朋滿座,杯盤叮當盈耳,箸筷笑語溢唇,既省了炒菜、餾饃、做湯諸多麻煩,又顯得盛情高檔,吃得普大喜奔。然而進入新的時代,鄉親們都富裕了,洛寧粉蒸肉也便由大籠濃縮為小屜,雜在一大桌雞鴨魚肉或“燈紅酒綠”之間,成為故鄉美食里流連忘返的一抹鄉愁。
回家進門,說起洛寧的粉蒸肉是如何的油而不膩,香酥無比。女兒撇撇嘴說:“不就是類乎于‘螞蟻上樹’(粉條炒肉末)的一道菜嘛,有啥稀罕。”我對妻子擠擠眼笑道:“嗨,看來你要真想吃粉蒸肉,恐怕還需等我‘守株待兔’吧!”